乐文小说网 > 文明破晓最新章节 > 第716章 世界博弈(十)

第716章 世界博弈(十)


      李润石在5月7日回到了京城,向中央委员会汇报工作。他负责南方四国的建国,随着《太平洋宪章》的公布,中央希望更清晰的了解南方四国的工作。

      汇报进行了两天,汇报的成果令中央委员会委员们相当满意。到现在为止,上缅甸与阿萨姆都与中国的贸易,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对于热带作物的需求,也大大满足了苏联对茶叶的需求。

      南方四国的交通情况比上缅甸与阿萨姆方便得多,中国并没有采取殖民主义手段,也没有采取帝国主义方式。除了老挝的交通不便,导致贸易量增长很有限。越南、占城、柬埔寨都有港口,中国船队可以很自由的前往三国港口进行贸易。三干多万每年最少两熟地区的人民消费能力虽然不高,却不是没有,大量积压的廉价工业品库存转眼就被消化掉了。

      会议结束后,徐乘风与程若凡请李润石吃饭。李润石推了替他邀请,参加了这场会面。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徐乘风很坦率的提出了他的看法,“根据我们得到的情报,德国很有可能对苏联发动进攻。而《太平洋宪章》有可能缓和英德矛盾,从而使得苏德战争不会爆发。李书记认为这样的变化对中国更有利么?”

      李润石看到程若凡对这个问题有些不以为然的样子,心中对程若凡的评价高了一点。虽然程若凡很可能没办法如徐乘风一样分析出国际政治的联动,但是程若凡天性比较清高,不屑于搞些过于阴暗的谋划。李润石认为这股子自发的正气本身就颇有价值。

      稍一思索,李润石反问道:“徐司令认为我们利用苏联陷入被入侵的窘境,对我们最有利么?”

      “苏联已经接到了大量德国会入侵苏联的警告,我们并没有利用这件事。”徐乘风并不认为李润石的看法。

      李润石摇摇头,“在外交上,偶然碰到一起,和故意利用是两件不同的事情。苏联能够分析清楚此事。我认为在苏联遭到入侵前发表《太平洋宪章》是很好的时机选择。这避免了各种没有必要的外交误解。如果德国因此没有发动对苏联的进攻,反倒可以让苏联做出他们的选择。到底是和法西斯与殖民主义者站在一起,还是和广大被压迫人民站在一起。”

      徐乘风之所以找李润石,是因为他认为李润石现在的影响力,可以让何锐对一些战略步骤进行调整。徐乘风认为,世界打的稀烂,对于建立中国主导的新秩序非常有利,而何锐的选择无疑避开了这样的机会。

      这么讲话就太没有格局了,显得过于阴暗。徐乘风是未来的联军司令,他还要承受着联军中的压力。中国军队领导者中有程若凡这样的家伙,不缺乏光明。而日本、朝鲜那边的军事领导人的看法可比徐乘风还阴暗许多。

      想到这里,徐乘风索性提出了日本与朝鲜军事领导人的看法,“难道中国军人的声明就不重要么?”

      李润石当即答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席的决定看似让白人有了共同的敌人,但是主席的决定也给了白人中希望看到新秩序的那些人以明确的方向。太平洋宪章将殖民主义和法西斯相提并论,是非常高明的政治宣言。因为这本就是现实,如果我们只反对法西斯主义,就给了殖民主义者们洗白自己的机会。当敌我的标准呈现出泾渭分明,反倒更容易解决问题。

      敌人现在团结的理由就那么几种,宗教和白人至上主义,归根结底还是利益驱动。他们的团结,恰恰让他们的理由面对战争的考验!所谓的白人世界就必须承认,他们要支持法西斯主义,要支持种族主义,要支持殖民主义,要支持帝国主义。

      现实中,所谓白人世界的里的普通民众只是承担了推行这些的成本,并没有真正从其中获得利益。在没有面对强大对手的时候,虚假宣传还能忽悠所谓白人世界中的普通人。当这些人面对激烈的战争,承受战争残酷,每天朝不保夕,这些人肯定要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

      《太平洋宪章》恰恰给出了理由。这将促使所谓白人世界里面普通人的觉醒。如果没能让这些普通白人民众搞清楚战争的理由,他们会认为中国是侵略者,是要破坏他们生活的残酷侵略者。

      只要普通白人民众搞清楚了他们真正在为谁打仗,为什么样的世界秩序打仗。在战争死亡的逼迫下,他们有很大可能选择决绝为法西斯和殖民主义战争卖命。到了那个阶段,我们就可以用很小的代价获得全球解放战争的胜利。

      所以在我看来,正大光明的手段恰恰可以减少我们的伤亡。”

      李润石刚说完,程若凡猛的拍了一下桌子,赞道:“说得好!”

      见程若凡如此坚定的支持李润石,徐乘风心中很是无奈。程若凡这家伙对于美好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追求情绪,李润石恰恰能够提供这方面的情绪满足,所以程若凡与李润石是越走越近。

      徐乘风虽然也认同李润石的一部分看法,但是徐乘风很清楚战争有多残酷,人心有多黑暗。从现实角度看问题,就完全没有逞英雄的必要。不过徐乘风也没办法反驳,因为现实中的确出现了日本革命,日本民众消灭了旧上层,得到了解放,并且加入到中国这边。但是欧美的白人真的会成为中国的盟友,与中国一起反对白人世界么?作为现实主义者,徐乘风不敢做出这样的判断。

      话谈到这里,也就谈不下去了,徐乘风起身告辞。程若凡本想与李润石再聊一会儿,但是顾及与徐乘风的情谊,他也起身告辞,与徐乘风一起离开。

      李润石没有立刻走,他又夹了一片肥肉慢慢的吃着,将南方四国建国的过程再次梳理一遍。这次工作经验让李润石收获极大,亲自与殖民地各种人接触后,李润石发现殖民地最大的共识未必是获得独立。几百年的反抗始终无法成功,导致殖民地人民对于获得解放并没有特别的认知。他们并不敢期待过上好日子,只是不想生活的太过于痛苦。

      就如这次四国独立后,他们也不知道解放后要过上什么生活。好在李润石领导的此次解放行动不仅仅是接管四国,组织他们获得独立。更是派出了大量的干部,帮助四国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分配生产资料。

      当中国轻松让曾经的“法国老爷”们屈服之后,殖民地人民就将敬畏转向了“中国老爷”。当中国建立起了新的交易后,殖民地人民发现自己的收入大大提升,就有一部分人立刻向中国靠拢。当中国干部开始领导当地人民士改,人民分到了士地与生产资料。殖民地人民对中国的热情与贴近就直逼宗教在当地的影响力。原本当地冷眼旁观的知识分子们转而投奔中国,让中国的工作在当地全面展开。

      这样的结果,恰恰是何锐所期待的。以前李润石期待殖民地人民热情洋溢的加入到轰轰烈烈的反殖民主义的全球斗争中,现在李润石理解到了什么叫做“加入到轰轰烈烈的反殖民主义的全球斗争”。殖民地人民其实不知道什么叫做殖民主义,他们追求的只是更好的生活。

      而此次南下行动,动员起的军队中,有一个旅的上缅甸军队,一个团的阿萨姆军队。在进入南部四国之前,这两支军队的官兵们全面强化了思想教育,所以在行动中表现得很不错。完全没有表现出仆从军对南部四国普通民众的趾高气扬,甚至还出现过因为救助百姓而不幸牺牲的案例。

      这些上缅甸与阿萨姆地区的官兵们很清楚,他们是为了保护获得的更好生活而前来南方四国。如果不能将殖民者们赶出他们周边,他们完全有可能再次被殖民者们奴役。曾经的悲惨生活结束不过15年,反倒是这人经历了两种不同生活的民众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被殖民,什么叫做殖民主义。这些人是真的愿意与殖民者进行战争。

      慢慢的把这份肥肉吃完,李润石让服务员把其他菜打包带走。因为有程若凡在,今天的会面让李润石感觉很好。而且《太平洋宪章》能在徐乘风这样级别的同志都如此激动,外国的统治者们必然更受刺激。

      李润石所说的就是他所想的。能够将殖民主义,白人至上主义,法西斯主义这些有着相同血脉的东西绑到一起,将画下断开历史的分割线。从此,世界文明就有了新时代的标准。虽然现在还不能判断最终的胜负,但是李润石很有信心。

      回去的路上,李润石考虑起苏联的选择。如果事情真的能如徐乘风所说的,因为英德妥协,导致苏联没有遭到德国的进攻。苏联的国内政治理念会阻止苏联加入殖民主义和法西斯阵营。想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政治理念普及并不容易,想彻底否定某种政治理念同样不容易。如果斯大林想走俄国的老路,他就得去当沙皇。这是苏共不可能接受的。

      欧美现在或许会认为苏联是中国的威胁,但是欧美一旦战况不利,保持中立的苏联就会成为欧美的噩梦,所以李润石反倒很期待事情能够如徐乘风推演的方向发展。李润石甚至有些非常期待事情赶紧发展到所谓白人世界联合起来的阶段。

      此时,鲁道夫·赫斯已经从汉密尔顿公爵家被送到了伦敦。鲁道夫·赫斯自己并不是飞行员,独自驾驶飞机在汉密尔顿公爵家的庄园附近降落的时候出现了坠机事故,赫斯受了点轻伤。

      但赫斯本人根本不在乎这点小事,与前来迎接的汉密尔顿公爵进行了交谈后,赫斯就等着被带走。很快,英国政府派的人就到了。赫斯立刻递上了写好的信件,并且再次声明了他此行的目的。

      “我前来英国是为了执行人道使命,元首并不想征服英国而是要实现停战。元首认为德国将迅速赢得战争,而我本人坚定的认为,必须停止这种不必要的流血,我建议建议德英双方共同讨论可行的和平方案。而且我转达元首的和平条件,英国国王有义务保证我的行动安全和自由意愿。”

      看得出,对面的英国官员与军官听这段话的时候,神色中都是不满。但他们依旧将赫斯用车送到了伦敦,并且把赫斯给监管起来。虽然赫斯对现在的状况并不满意,但是他注意到,英国并没有对他采取囚禁手段。仅此一点,鲁道夫·赫斯就感觉自己这次行动非常有价值。

      英国首相丘吉尔此时正陷入到人生的重大选择之中。对丘吉尔来说,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大英帝国。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大英帝国,而是联合王国。

      丘吉尔与其他英国上层一样,都认为中英战争很可能爆发。但是丘吉尔没想到,何锐居然是以《太平洋宪章》的方式表达了战争的意愿。

      在英国政坛上,丘吉尔是现阶段为数不多与何锐资历差不多的人。1910年,丘吉尔在35岁的时候出任内政大臣,1911年又成为了海军大臣,以海军大臣的身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战争初期,由于丘吉尔指挥不当,英军在西线连连受挫。为了打破英法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和德军相持不下的胶着状态,丘吉尔提出一套新的作战计划,主张派一支强大的舰队进入由奥斯曼帝国控制的达达尼尔海峡,攻占加利波利半岛,迫使奥斯曼帝国屈服,以其从后侧打击奥匈帝国和德国。为此,数十万英国军队自1915年2月起陆续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但始终未能打开局面,包括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精税部队伤亡巨大。

      1915年5月,丘吉尔被免去海军大臣的职务,遭到了上层的驱逐。被排挤在政治圈之外的丘吉尔决定辞职,赶赴法国前线担任苏格兰皇家火枪营指挥官,亲自参加战争。也就是在此时,何锐毕业后回到国内,以中校团长身份前往东北四平。

      1916年5月,在前线拼死作战的丘吉尔放弃了中校营长身份,重新回来参选议员。也是这一年,何锐从张锡銮手中接过镇安上将,成为了东北政府的首脑。

      对比着这样的历史,丘吉尔有些搞不明白比他小了16岁的何锐到底想得到什么。从慕尼黑会议开始,何锐就在全力阻止欧洲战争的爆发。如果何锐成功了,欧洲战争短时间结束。那么何锐还会搞出来《太平洋宪章》么?

      如果说是何锐看到欧洲的分裂与衰落,所以搞出《太平洋宪章》,那也不够合理。综合中国从1937年开始的造舰计划,那就是何锐从1937年就开始准备与欧美开战。丘吉尔认为这个可能太小了。

      丘吉尔倒不是非得在这些领域纠结,而是因为搞不清楚这点,丘吉尔就很难做出判断。何锐发表了《太平洋宪章》后并没有必要立刻发动战争,他完全可以拖下去。而英国现在却必须立刻做出判断,到底是将纳粹德国当做英国的最大敌人,还是把加入太平洋宪章的亚洲国家与自由法国这个二五仔当做最大的敌人。

      丘吉尔不停地抽着味道浓烈的雪茄,因为心中急躁,如同困兽般拖着肥胖的身体在屋内走来走去。《太平洋宪章》本身锋芒毕露,但是英国在短期内竟然没有办法立刻应对。

      尤其是何锐在过去二十几年中,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构建了围绕中国的良好地缘政治环境。英国短时间内找不到任何能够直接牵制中国的力量。到现在为止,美国有能力牵制中国,以美国的体量和实力,的确是牵制中国的最好棋子。但是美国政治已经不受英国控制了,而且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情绪极为高涨,美国人民表示,“绝不会加入欧洲人发动的肮脏战争”。即便是有意参战的罗斯福,都被逼着表示,“我不会发动战争。”

      丘吉尔此时突然感觉自己明白了当年日本帝国时代高层的心情,面对何锐貌似轻描淡写的行动,日本帝国高层竟然没有一点破解的办法。对这样的局面,中国有句古话是这样,描述的,“战胜于朝廷!”


  (https://www.lewenvuxs.com/2823/2823612/109518059.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u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