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盛世风波章节目录 > 第九十九章 常清上书临死进忠言 令诚诬告推责杀大将(六)

第九十九章 常清上书临死进忠言 令诚诬告推责杀大将(六)


  天宝十四年腊月十八日,即公元756年1月24日,唐玄宗派遣边令诚赴潼关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人们都认为,唐玄宗处斩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听信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其实不然,以唐玄宗的才智,哪能分辨不出边令诚奏折的真伪?他是要杀一儆百,提高唐军的士气。

  边令诚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来,向他宣示了敕书。封常清没想到,皇上刚刚撤销他的职务,紧跟着又要处死他。虽然不能理解,却无法抗拒。只有认罪。他对边令诚说道:“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然后便把自己草写的遗表交给边令诚,对他说道:“请监军将我的遗表呈送皇上,请皇上正视安禄山,早日平定叛乱。”

  边令诚说道:“你还不甘心啊,我且看看在这上奏的长表中,有多少为你自己辩解的言辞。”拿起上表读了起来。

  “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边令诚停顿一下,又继续念道:“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边令诚看完后说道:“你这一篇长表,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向皇上表忠心,表示你不是怕死之人,本想战死沙场,但为了朝庭的威严,带领残兵败将突围。败兵之将,请陛下正军法,以诫诸将。二是为自己辩护,你的失败是两军实力上的差距造成的,并非他封常清无能。三是对皇上提衷告,提出要重视安禄山,正视他的军事实力,死后能落得忠臣的美名。但是,你还是没有想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安禄山起兵十五万,史思明带一部分守蓟城,蔡希德带一部分西攻云中,张献诚领一支军队守太原,他南下的军队不足十万。我们朝廷的军队,你封常清有六万新兵,张介然有两万军队,洛阳守军不会少于三万,荥阳城守军也有一万左右,如果再加上高仙芝的十万,应该有二十二万左右,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朝廷军队之所以失败,一是劫战,前线将军胆气不足,官兵都惧怕安禄山的军队,虽然有一两个主将不怕死,但也只是匹夫之勇,而且士气低落。要知道士气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二是指挥不力,没有形成合力,让叛军各个击破。如果按照我的设想,与叛军在黄河边决战,说不定就能挡住叛军,即使败,也要好得多不至于如此之快。也许你不愿将责任推给你的老上级加恩师高仙芝,要独自承担责任。我答应你,亲手将这份奏折交给皇上。”

  封常清说道:“谢谢,请监斩官行刑。”边令诚手一挥,两名刽子手上前,砍下了封常清的人头。封常清死后,尸体陈放在一张粗席子上面。他也算是唐玄宗时代的一员名将,死后竟然如此之惨。

  高仙芝回到官署后,边令诚带着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高仙芝接旨。高仙芝听后立刻下厅,边令诚遂宣示敕书:“大唐皇帝诏曰,罪臣高仙芝,不战而退,弃地数百里,又盗减军粮赐,立斩于军中。”

  高仙芝没有想到会被斩首,辩解道:“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他对边令诚说:“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这时被招募的新兵皆排列在外,对高仙芝非常信认。

  高仙芝还想重整旗鼓,与安禄山周旋,希望去掉减截兵粮的罪名,保住性命。走到围观的军士面前大声说道:“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

  士兵皆呼:“枉。”声音震天。高仙芝已经知道唐玄宗要杀他的原因,只是他没有与安禄山正面对阵,他的许多战法没有用上,心有不甘。作最后的努力,希望边令诚能奏明皇上,争取赦免。

  然而,边令诚不会打自己的嘴巴,这是他向唐玄宗启奏的,怎么会又反过来说他冤枉呢?当然不会听他的。其实,即使边令诚能奏明皇上,唐玄宗也要杀他。按唐朝的司法程序,处死高仙芝这样的高官,要经过三司会审,明确罪行之后,奏报皇帝批准,方能行刑。

  唐玄宗不经任何审理,直接下令到军中处斩高仙芝封常清二人,是有违规矩,罗列的罪名已经不重要了,没有了回旋余地。

  边令诚说道:“高元帅,平叛的军队大败,这个责任应你来承担。我只是执行圣旨的监斩官,没有赦免的权利,请高元帅不要为难我。”高仙芝已经知道封常清被杀在先,叹息道:“封二(封常清),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被杀。

  唐玄宗的这个处置的目的是要重振军威,虽然丧失了两员具有作战经验的大将,但对唐将起到了鞭策作用,一大批将领坚守城池,止住了唐军的溃败之势。

  然而他对叛军战斗力估计过低,一味的强调速战速决,不重视一线指挥人员的建议,直接导致了平叛战争初期的失败。


  (https://www.lewenvuxs.com/2860/2860875/397214666.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u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