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节 有退路的嘉庆
周琅此次出兵,名为征讨残敌,已经没有什么大决战要打,所以多路出击。
赵文出武昌,进取荆襄,威逼四川;洪九指从山东入河南,直取潼关;苟全坐守京津,进攻正定,叩关山西。
三路大军各有战兵三军,辅兵十万,刻期一年之内,完成预定任务。不需要赵文攻入四川,总说陕西形胜,“秦陇据天下之上游,占西北之形胜”,似乎守住函谷关,就稳坐泰山了。实际上蜀道更加艰险,那才是真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洪九指的作战目的也仅限于河南,河南一马平川,有限的几个关隘,比如虎牢关等,在潼关(函谷关)等真正的雄关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满清也几乎是放弃了河南,从河南抽走了能用的兵力,这个方向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对去年苦战了大半年的洪九指部来说,也算是一种休养。同样不要求他们攻破潼关,进入陕西,有其他的办法。
从兵力部署来看,苟全这一路更像主力,陈逆直炮兵部队全部留在北京,将协助他攻打山西的关隘,对苟全的要求也更多一些,打进山西,占领山西,歼灭或者赶走嘉庆残部。
其实只要进了山西,一切就好办了,山西人在明清出名的是做生意,当兵似乎不太擅长,明清两代,甚至到了以后,山西軍队都不以强悍著称,这一点跟隔壁的秦军名声大相径庭。
大周三年农历四月出兵,五月形势已见分晓。
三路皆取得大胜。
满清溃败,已经不是人力所能弥补的了。
朱珪、刘墉和王杰三个最年轻的已经70多岁的老家伙,行政能力确实强悍,可是拄着拐杖的王杰,可以把陕西人乡勇一个个招募起来,刘墉可以把四川的钱粮运送出来,朱珪也可以让山西上下政事通顺,但他们都改变不了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叫做人心。
不是说周琅对百姓的吸引力有多么强,而是大家都觉得满清要亡了,甚至已经亡了。没人愿意站在失败者一边。
将无战心,兵无战意,周军这边则众志成城,士气高昂,加上火力强大,往往不需要短兵相接,大炮齐鸣,然后就是追亡逐北,漫山遍野的抓俘虏,清军凑起来的几万人一夕之间就会不复存在。
正定挡不住大周的强军,井陉同样。“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井陉确实是一处兵家必争的险关,可防守者是险关,同样也是险地,进出一条线,限制了大规模軍队的展开,可狭窄的地形,放大了火器的威力。韩信曾在这里打过背水一战,但清军却没有背水一战的勇气。
以山西绿营和招募乡勇为主的井陉軍队,朱珪做了大量的整顿,虽然撤换了不得力的军官,派上了可靠之人,但军官不会跑,却拉不住士兵的后退,精明的山西軍队,在大炮响起的那个夜里,逃了三分之一,第二天一早,乡勇帮了朱珪派来的高级军官,打开了关门。
山西乡勇献了井陉关之后,表里河山就打开了,走平定(阳泉)、寿阳,一路直扑太原而去。嘉庆再次跑了,他是有后路的,有后路的人,就没有拼命的勇气,他一路逃向陕西,从风陵渡渡过黄河,投奔王杰去了。
赵文与书麟在荆襄倒是打了几场像样的仗,有四川的财富供应,军需之类也不短缺,手下有三万清剿白莲教锻炼出来的老兵,可这批老兵被击垮后,也就开始呈现崩盘的局面,书麟在总溃败之前,选择了带着残部退入四川。
最容易的还是河南一路,这里是被清军放弃的地方,很多地方官都是在为大周守城,就等着大周来接收了,有些不想当二臣的文官,则挂印弃官走了。但没有一个县,一个府,说所有官员都跑了的,总有那些心思活络的人,知道未来前途就看此刻的表现了,同僚走了,就努力维持秩序,上司走了,就勇敢挑起大任,整个河南几乎都是这种样子,相当的平静,许多人是睡了一觉起来后就发现,他们从清朝子民变成了大周子民。
更多的则是州县官早就带着地方乡绅耆老,出城十里迎接王师了,而且这些人都不戴帽子,刻意两处他们减掉辫子后的光头。
洪九指兵不血刃直驱潼关,跟秦军对峙。
陕西这个地方,开发很早,秦汉时候就已经基本开发完全,关中平原的地力榨干榨净,到了明清时期,陕西已经是有名的苦寒之地,这里的人有人说民风淳朴,有人说沉默稳重,也有人说性情彪悍的,“秦兵耐苦战”的说法由来已久,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些性格的原因。
朱元璋灭元之战,也是最后攻打陕西的,徐达、常遇春这些悍将都参与了作战。显然大周是参考了朱元璋的战略的,洪九指侦查了巍巍潼关,也不由得苦恼,正常情况下恐怕真的是打不下来,纵向沟壑一条有一条,只有潼关一条线,布防太容易了。
陕西穷苦,又遭遇白莲教之祸,赤贫之人极多,大量应募入伍,不到千万人口的陕西,征募了四十万乡勇。
所以洪九指觉得自己恐怕没有独自攻打潼关的机会,就顿兵陕州,等待军令。结果只等了一个月,就让他进攻潼关,而且没有援兵,就让他本部去攻打雄关。洪九指倒是不怕,他渴望已久,北京都打下来了,天下的城池已经没有什么打的兴趣,还有挑战性的也就剩这谢借助山川地理之势的险关了。
果然是不太好打,西安驻防八旗,陕西绿营,本地乡勇,清军在这里集中了二十万人,洪九指手下战兵加辅兵总共也就十万(留下部分辅兵分驻各地),大炮猛轰十余天,潼关抵挡住了火炮的洗礼。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也没有攻打潼关,而是围绕附近的中条山,风陵渡等地展开了争夺,没能成功。徐达当年是靠常遇春抢渡黄河进入的陕西,也不是正面攻破潼关进入关内的。
所以洪九指色失败,是可以想象的,但他吸引了清军主力,为其他軍队创造了机会。
赵文部渡汉水,过商州,奇袭蓝田原,用两万轻步兵,挺进到了西安府。刚刚逃到西安的嘉庆立足未稳,再次选择了逃窜,这一次他跑到了兰州。
嘉庆一逃,气死了老王杰,西安城举城投降,此时城内有清军十万,大多是临时拼凑的乡勇,武器十分缺乏,很多就拄着竹竿、木棍。王杰能拉起四十万大军,却变不出四十万把刀来。
赵文在西安未作久留,会师潼关,他没有像洪九指那样强攻,他突袭西安的軍队,都是些步兵,大炮一门都没带,他召集了西安城里十几家戏班,摆开了在潼关外大唱秦腔:
“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这是秦腔中的杨家将选段,杨家将老令公杨继业战死金沙滩时所唱。
这是攻心战了,杨家将保家卫国,保的是大宋江山,辽国都算是胡儿的话,满洲八旗就更不用说了。
不知道是不是攻心战奏效了,唱了一整套杨家将之后,潼关守军来谈判,在答应保护他们家小的情况下,在这里作战的西安驻防八旗都投降了。
陕西丢了,四川就成了孤岛,历来攻打四川,都是从陕西迂回。
但之后大周军在西安汇合之后,并没有去南下四川,而是向西北挺进,攻打兰州,嘉庆在这里呢。抓住,或者打死嘉庆,比什么都重要。
可是嘉庆再一次跑了,这一次跑的追不上了,他穿过河西走廊,跑去了伊犁(新疆)。
四川之战,这时候才提上日程。
赵文攻打陕西之战,打的极有灵性,这是他跟其他军官最大的差别,也是他的优势,说到底,他的文化水平比其他人好,除了陈逆直之外,别人都没接受过正规教育,而赵文他爹是一个秀才,他是经过系统的蒙学的。
加上本来赵文就一直直面荆襄,逃到四川的书麟,他最熟悉,任命赵文为总兵官,统辖其他各军,攻取四川。
但是从陕西打四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充满了各种传说故事,什么五丁开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等典故,都是陕西四川这一带战事留下的故事。
赵文亲自率军奇袭逼降了防守空虚,根本没想到敌人会从陕西来攻的广元。然后从广元出苦竹隘,经阆中,进抵顺庆府,沿嘉陵江南下;命洪九指率军自汉中府经米仓山入蜀,越巴州,沿渠江南下。两军在合州汇合,然后南下进攻重庆府。
此时书麟的精兵还在巴东、夔州府(瞿塘关)、云阳和万县一带沿江布防,另有一部分軍队在叙州府高县石门关一带,当年蒙古人攻打四川,曾经南北对进,招降了大理国后,从高县一带进入四川。
书麟根本没想到陕西方向还会出现敌人,他甚至还不知道周军已经攻取了西安,蜀道难阻断了交通,而且赵文的速度也确实太快,并没有给消息传递留出时间。后方尽是些老弱残兵,甚至根本不设防,加上人心思定,书麟知道大势已去。
自己四面都是敌人,身处敌境腹地,书麟没有明末农民军在山里发展根据地的念头,心灰意冷,在确认皇帝并没有被擒获或者杀害的情况下,他也没有了牵挂,给跟自己斗了几年的赵文写了一封信,希望大周取天下能效仿明朝,后代前朝遗民,然后命令他的軍队可以投降,也可以回乡,把能发下去的军饷都发了下去。
之后书麟拔刀自刎。
四川州县纷纷投降,只剩下了在成都顽抗的刘罗锅。刘墉已经八十四岁,但他连拐杖都不用拄,历史上他在死前一天还在上书房执勤,死的那天晚上也宴饮了宾客,然后安静的死去了。
一个八十多岁的人,投降对他没有意义,一辈子能想的,也就只有身后名了,可一个亡国之臣的名头,让他死后也不会有什么好名声,因此他是无慾无求了。他没有投降,也没有阻挡手下逃命,在大军来到成都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守孤城。
一个八十多岁的人,在中国这个尊老的国度,只要不是沦入土匪流氓之手,一般也没人敢对他怎么样。他被俘了,依然是好吃好喝的,似乎一切都跟他们没有关系,他自由出入营盘,自由跟士兵们谈话,似乎双方不是敌对关系。
几个月后,刘墉安详的死于军中。
十月,经过大半年长途跋涉的周军,将整个关内版图基本一统。
出关,正式提上了日程。
(https://www.lewenvuxs.com/2997/2997401/389008480.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u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