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钦差
安排刘万去彰德府,其实是早就安排好的。
他在年后的时候,就跟朱瞻基请假,想要回乡去寻找一下妹妹。
自八岁离乡,如今已经有快二十年,他都没有回过家乡。
自见到蔡玉蘅之后,他就经常回忆年幼时候的一切,死去的父亲,被沉猪笼的母亲,还有那不到三岁就被抱走的妹妹。
朱瞻基在知道刘万的心思之后,却让他不要心急,因为自他知道赵王朱高燧如今变成一个财迷之后,就有心敲打他一番。
特别是他竟然还敢参与进山东粮食大案之中,朱瞻基怎会轻易放过他。
所以他让刘万等到处理银行事务的时候,去彰德府,而林州,就是彰德府的下面的一个县。
刘万请假归乡,还不算真正的衣锦还乡,身为钦差归乡,就连当地的知府,也要对他以礼相待。
刘万对这种安排当然没有异议,所以今日在朝堂上,就大声应下。“奴婢定当用心办事,将赵王所欠银两,一文不少地追回来。”
朱瞻基这才又转向群臣说道:“礼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主官出列。”
众人都不知道朱瞻基要干什么,但是吕震他们不敢马虎,直接站了出来。
朱瞻基说道:“孤记得小时候听解师讲古,说过汉代最重诚信,即便是亲王,欠债也要加倍赔偿,否则就会被削职除爵。孤对这些不甚了解,却也知道诚信的重要。孤要你们联合起来,起草一份律令,今后大明以诚信为本,凡有欠债五千枚银币以上,不管是公侯伯子男爵,一律削爵一等,超过五万,即便是公爵,也给我削为平民。文官欠银,同样照例处理,另抄家还债。”
大明只有限制百姓的法律,却没有针对勋贵和官员的法律,朱瞻基这样一说,所有人都人心惶惶,恨不得现在赶快把欠债还上。
银子事小,爵位才是传家之本啊!
勋贵们能够想象的到,文官们巴不得将这份律法制定的越严越好,今后想要欠银不还,要先掂量掂量自己的爵位够几次削的。
不过朱瞻基又说道:“此律法之针对有钱不还之人,对于正常的借贷,还是应该鼓励。否则的话,那些民间高利贷又要兴起了。”
以吕震为首,四为主官皆断然应是。
朱瞻基又说:“另,制定大明现金,现银交易律法,从今往后,超过一万枚银币,严禁出府交易。若要出府,必须通过银行承兑。”
这又是一个大招,甚至比刚才针对勋贵们的律法更加让人震惊。不过这一次,开心的是那些勋贵们,反对的变成文官们了。
因为朱瞻基限制大额金银流通,主要的承受者就是各地的商户。以往的时候,他们最多只是到银行将银锭兑换成银币或者金币。
一万枚银币,不过一千枚金币,那些商户基本上不会通过银行来走账,而是直接现金交易,这样可以避免商税。
大明的商税非常地,三十税一,跟后世超过百分之二十,甚至生产厂家超过百分之五十的税收比例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即便是这样,依旧没有人愿意主动缴税。
但是现在,朱瞻基禁止了金银的流通,他们就只能通过银行交易了。这个时候,想逃税就难了。
其实朱瞻基虽然是为了税收,但是更多的是为了金银的流通。
前世他可是很清楚明末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富人铸就上千公斤的银墩子埋在地下,穷人们连一个银角子都见不到。
那个时代可不是如今,整整两百年,全世界的黄金有超过百分之六十流入大明,全世界的白银有超过百分之九十流入大明。
可是呢?大明的官库里空的可以跑老鼠……
崇祯皇帝让大臣募捐,连一万两银子都收不到,李闯进了北平,直接收缴了超过千万白银。
而这还不是全部,因为在随后的满清入关之后,他们从那些“两袖清风”的大臣那里,捞的银子更多。
这种财富的隐匿对社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政府缺少调节力量,只会让财富分配不均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所以必须要从一开始发展商业,就必须规范起来。
以前的时候,朱棣还在大明,他还不好动手,但是现在,真正的第一把火要烧起来了。
向勋贵要账其实是一件小事,因为在如今这个时代,他们就是耍赖皮,也不敢真的耍到皇家面前。
朱瞻基要是当真了,强硬地去要,没有人敢说不还。
限制金银的流通,才是朱瞻基真正的目的。
只有将社会财富掌握在朝廷的手里,才能让这些金钱真正发挥作用,要不然,再多的金银就是死物。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皇家的伸手问题。
大臣们,百姓们才不敢相信皇帝的品德。百姓,官员,商人都把银子放进了银行,要是一个明君还好,要是遇到昏君,把银行的银子看做是自己的银子该怎么办?
所以户部尚书夏元吉登时出列道:“殿下,万万不可,银行乃是朝廷金银流通之渠道,岂可与民间财富混为一谈。何况如今银行异地承兑手续费高昂,这也额外增加了商贩的成本,导致民间交易萎缩。”
朱瞻基笑道:“爱卿所言有理,所以孤有意缩减异地承兑手续费,让利于民。”
明明是要让交易无处隐藏,增加税收,但是朱瞻基的让利于民说的天经地义,让人哑口无言。
夏元吉又道:“殿下可知,为何太祖时期发行宝钞,一开始尚可一对一,如今却逐渐废除?”
谈经济,朱瞻基可不会怕夏元吉这个古人,他笑着说道:“归根结底是一个信用问题,纸质宝钞因为滥发,导致了财富不均,引发了货币危机。”
虽然朱瞻基的话有些后现代,但是许多术语在他创建银行的时候,就已经流传开来,所以基本上每个大臣都能听懂。
夏元吉点头道:“货币的发行,主要就是信用问题,但是殿下若将天下财富汇聚银行,这银行的信用谁来承保?”
朱瞻基笑道:“孤可以立法,限制皇族向银行伸手。”
“律法即可设立,当然可以废止。”
说到底,这还是众人信不过皇帝的人品,这现金,现银可不是宝钞,如果皇上真的耍赖,没有人能制约皇权。
不过朱瞻基早有准备,开口说道:“所以孤准备筹备一座新的银行,这个新的银行,皇族只在其中占据三成份子,不参与管理。”
夏元吉并不退让,又问:“那由谁来管理,金银转运由谁承担?”
朱瞻基说道:“在孤的设想中,这家银行皇家占据三成份子,勋贵占据三成份子,剩下的由大臣与百姓募股。而皇家与勋贵都不参与管理,只有监督权,由户部从民间挑选掌柜负责经营。每年经营者需要向股东大会述职一次,汇报经营状况。
至于金银转运,则必须要通过大明银行来进行,除了大明银行,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没有转运金银的权力。”
百官都是刚听到朱瞻基的想法,哪有他想的那么周全。夏元吉深知这个殿下不打无把握之仗,也知道他虽然年轻,却老谋深算。
他不想直接抗命,只能用拖字诀说道:“殿下,此事乃是大事,非一日即可定下。臣需要召集户部官员,对此进行细致分析,才能给殿下一个答复。”
大明银行不管经营,只负责监管和金银转运。
大明发展银行则是主要负责官员俸禄,财政拨款等。
大明商业银行则是属于皇家的私人银行,內监用来赚钱的。
最开始,朱瞻基想的很好,给內监的银行起名商业银行,就是想要发展商业。
但是这个时代,没有人敢把钱往商业银行里面存放,除了跟內监做生意的商户,其他人有银子也不会往商业银行里面存。
三年多了,商业银行虽然发展的一直很平稳,但是规模扩张不起来。
朱瞻基就又想,干脆重新设立一家真正的商业银行,內监的这家商业银行改名叫皇家银行。
不过,不管是银行改组也好,新设也好,必须要把欠账给收回来。
重新设立一家银行,户部当然是欢迎的。
商业银行他们插手不了,就连发展银行,他们虽然担了一个名,但是也不能真正的控制。
发展银行是朱瞻基他银子组建起来的,虽然让户部侍郎郭资担任了提督,但是现在朱棣将郭资提升为了从二品,将这一部分业务剥离了出来。
重新设立一家银行,并且由户部来控制,要说夏元吉不心动那是假的。
但是,他更怕皇帝伸手,将这家银行的信誉彻底破坏。
散朝以后,他就召集了户部主事以上官员,对朱瞻基的提议进行审核。
这家银行要建,但是必须不能让皇上能直接插手。他们研究的对策,就是要斩断银行与皇室之间的联系。
但是朱瞻基也说了,只有大明银行才能控制金银转运,这就给了皇上插手新银行的机会,这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
通过大明银行,皇上能直接抽取新银行的金银啊!
相反,对于在大明各州府设置关卡,禁止民间金银流通,户部是支持的。
作为朝廷的钱袋子,他们当然希望收的税越多越好。
他们手里的资金越多,影响力也就越大。
可是对蹇义来说,他已经能看到朱瞻基这个举措带来的影响。通过控制金银流通,将天下财富由三家银行控制,这对朝廷的统治,有着决定性的帮助。
想到这一点,他就忍不住为太孙殿下的高瞻远瞩感到敬佩。
身为川人,蹇家虽然在巴县占了不少良田,却没有涉足商业,最多也就是在家乡卖点山林木材,土特产而已。
所以,限制金银流通,对他个人并没有什么影响。
受影响的是谁?主要就是江浙闽粤东南一带,专注商业的商户和官员们。
如今海外贸易发展如火如荼,想要出海,海关那一道税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不交税,货物根本没有出口的机会。
但是如果货物不出口,没有商户愿意交一次税,哪怕税额不高。
当朱瞻基在朝会上的话被传了开来,整个京城都沸腾了起来,因为京城的商户,受的影响也不会小。
但是,纵观如今朝廷的各大堂官,几乎没有一个是东南一带的。
将范围再扩大到朱瞻基的近臣,也就一个金纯是江苏人,一个杨荣是福建人。
如今的朝廷可不是后世,东南官员占据了绝大部分,现在他们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所以朱瞻基的这条命令虽然许多人很难接受,却也没有人能直接反对。
对京城的百姓来说,现在最关注不是朝廷限制金银流通,而是承天门外大明银行总部那一车车归还的金银。
朱瞻基不发狠,勋贵们还有侥幸的心理,但是当他认真起来,勋贵们就开始心虚了。
四月十五的大朝会之后,第二日开始,归还银子的勋贵们运银子的马车,就把大明银行总部门口的大街,给全部堵死了。
银行的工作人员一个个累的半死,将沉重的金银转运到地窖。
这一车车的金银,着实吸引了不少百姓去看热闹,甚至有精明的商贩,挑着茶水摊,到那里去做生意,生意还挺好。
为了一点金银,要是被削去爵位,对所有勋贵来说,都是最大的惩罚。
他们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身上的爵位,如果没有了爵位,且不说那每年的俸禄,光是失去了特权,他们就要开始没落。
所以,没有人敢在有侥幸心理,总认为法不责众。
当然,还有一些勋贵现在是还不起的,因为参与了南洋的贸易,在南洋船队还没有回来之前,他们现在并没有银子归还。
他们现在是最心急的,朱瞻基虽然给了一个多月的还款时间,可是如果船队不能顺利回返,那就完蛋了。
所以他们现在宁愿先去借贷,把银子还上,也不敢误了还款的期限。
京城的百姓在看热闹,他们才不会关心朝廷限制大额金银流通的事情,那些事跟他们这些老百姓没有关系,他们也根本拿不出大笔的金银。
能够拿出这么多金银的商户,他们现在还没有跟文官勾结上。朝廷的主要官员,也都不是来自东南,想攀关系都攀不上。
所以,他们注定是要被牺牲的对象。
杨荣是个很聪明的人,在四月十五一过,福建那边还没有接到消息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离开京城,前往北平。
他原本是准备跟薛禄一起出发的,但是薛禄要等第一批幼军训练完毕,才能出发,所以只能先走。
留在京城,他很怕家乡来人,求到他的面前,他就难做了。
杨荣从京城出发,乘海船前往北平坐镇。
而刘万也携带仪仗,从京城出发,沿着运河前往河南,从古运河前往彰德府。
这一次出发,刘万不仅带着多达三十三人的仪仗,还特意从宫中带了两个宫女,其中一个,就是他曾经的救命恩人蔡玉蘅。
他现在是朱瞻基身边的大红人,蔡玉蘅不过是庄奉仪身边的贴身侍女,连中层都算不上。
庄奉仪知道了自己的侍女与刘万的关系,喜出望外,刘万问她要人,她不假思索就同意了下来。
蔡玉蘅虽然在家也算是个大小姐,但是进了皇宫,就是一个无根飘萍。
从跟刘万重逢,她对刘万早已经没有了印象。刘万对她的心意,她也明白,但是一直没有拿定主意。
宫中结成对食的太监和宫女不少,像刘万这样正值当年,又是殿下身边红人的少监,一般的宫女想靠都靠不上去。
玉蘅不是想吊着刘万的胃口,实在是她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的事。
这些时日,她给刘万缝了一个荷包,制了一身便服。刘万不当差的时候,总喜欢穿着她缝制的衣服,还不见外地把自己的脏衣服,也都让玉蘅来洗。
他们的关系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对她的态度,也就越来越好。
刘万不仅仅是个少监,他的师傅是十二大太监之一的金阔,师兄是咨情司提督孙林。在宫中的势力虽然还比不上王彦,郑和势力,但是现在风头正劲。
玉蘅得了刘万的庇护,比庄奉仪这个不起眼的妃子更有效。
登船之际,刘万身为钦差,就把玉蘅的舱房安排在了自己的房间旁边。
当天晚上,刘万就进了玉蘅的舱房,玉蘅虽然脸皮薄,却也没有把他向外赶。夜深人静之时,半推半就,一声长叹,窝在了刘万的怀里。
虽然不能真的玉成好事,刘万却也在心理上完成了一个男孩到男人的转变。
从那春宫图上学来的各种技巧,刘万也一一用在了玉蘅的身上,让玉蘅体验大了作为女人的欢乐。
搂着玉蘅娇柔的身体,他喘着粗气,轻声道:“玉蘅,你放心,只等殿下放人,我就将你安排在第一批出宫的名单里。不管你以后继续跟我也好,另嫁他人也罢,我都会让你过上好日子。”
玉蘅还是第一次听说他们这种宫女还能放出去,本来精疲力尽,昏昏欲睡,现在精神了起来。“不是说入宫的宫女就要老死终身吗?”
刘万摇了摇头说道:“殿下已经在准备改革,以后的太监会越来越少,宫女也只是到宫中服役几年,就会放出去另行他嫁。”
玉蘅沉默不语起来,这个消息给了她一丝希望,却又怕这是一个梦。
何况,再过几年,她就快三十了,即便是出宫,又如何能找一个好人家呢?
还是说,出宫了以后,依旧跟着刘万,让他在京城给自己买个小院,收养一个族中晚辈给自己养老?
那些似乎还太远了!
从京城到彰德府一路都是水路,这也让这趟旅行变的惬意了许多。
刘万并不急,他很清楚,赵王府的侍卫恐怕这个时候早就回到了彰德府,跟赵王通风报信。
赵王只要不是傻子,就会立即安排还银子。
真要削了他赵王的爵位,他就是有万贯家财,也保不住。
所以这趟差事,其实是很轻松的。殿下不过是在作戏给其他人看,而他,也只是借着这个机会回乡寻妹。
四月二十三,刘万一行在濮阳下船,濮阳卫所已经组建了一支多达两百人的卫所军组成的护卫队,护送刘万一行前往彰德府。
除了他们,包括常山卫,安阳卫等卫所,也都接到了任务,若遇调令,要全力配合刘万。
但是这些依旧不过是作戏,赵王虽然是陛下三子,却也不会敢在没有军权的时候,真的跟朱瞻基作对。
这些银子固然不少,但是赵王这些年跟东瀛,朝鲜贸易,赚的盆满钵满,也不会缺了这些银子。
可是在彰德府,赵王朱高燧如今还真的因为银子急的头发都要白了。
他这些年赚的银子不少,但是也不过是跟在內监后面赚点小钱。主要是他这些年为了修建赵王府,花了太多银子,一时之间还真的有些筹措艰难。
他欠银行的可不是小钱,光是本金就有五十多万,近六十万,再加上利息,总数要超过七十万银币了。
可是,跟朱瞻基想的一样,他根本没有胆子敢不还钱,真要削了他的王位,还要抄家还债,那他可就冤枉了。
“派人去胶东,宁波,将本王的资金全部聚拢起来。然后压缩到山西,山西,川地的采购,如今本王资金有难,他们愿意赊欠,本王就要他们的货,要是不愿赊欠,秋冬的生意就少做一点。”
“那钦差这边改如何应付?”
“他们用得着本王应付吗?好吃好喝接待着,等钱还上了,他们自然就走了。”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当刘万招摇过市,来到彰德府的时候,彰德府的知府许观,亲自在城外迎接了刘万一行。
当刘万来到占地数百亩,奢华无比的赵王府的时候,中门大开,朱高燧亲自到大门口迎接了钦差大臣。
然后,刘万就开始好吃好喝,等着赵王府筹款了。
他当然不会留在彰德府不动,在彰德府歇了两日,他就提出了要回林州探亲。
(https://www.lewenvuxs.com/3092/3092982/439696345.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u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