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走进修仙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 第四十章 标准不明

第四十章 标准不明


  “抛砖引玉”之故事,出自于禅宗经典《传灯录》。这故事说的是当台有两诗人,一名常建,一名赵嘏。赵嘏文名高于常建。一次,常建听闻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便提前一天去寺庙,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第二天游览,见到这两句诗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于是,常建用一次一般的诗句,换来了赵嘏一流的诗句。

  无文气的地球自然可以这样搞,神州文坛也曾有类似的典故。

  但是,央元呢?

  听到这句话之后,老者噗的一声笑出来,然后很没形象的揉了揉脸,道:“师弟,你果然不是常人……这种法子,真的,一般毓族他想不出来。”

  “到了名胜古迹之后呢,突然来了灵感,然后提笔写诗,写到一半灵感难以为继,又不能常住景点,所以干脆不屑。这个时候,他主观上应该是认定作品‘没有完成’。”王崎道:“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那个人应该一直得不到文气。而后来补上的人,才是‘认定已完成’的作者。这算是矛盾吗?”

  “不。”宋史君摇了摇头:“文道有一条铁律,同样的文字,只能获取一次文气。之后,就都只能启动法术效果。因此,你这样做是不行的。”他看了看王崎,有笑了:“但是,哪怕是一亿个毓族人里,也未必有一个能想出这种法子。”

  果然是专挑漏洞的。

  “但毓族总人口数十亿吧?”王崎道:“总有人想得出的。若是这世界上没有出岔子,也就是说文道其实有评判的机制了咯?”

  “是啊。‘只能获得一次文气’是铁律。”

  “但是,很扯淡。”王崎严肃道:“如果说我说的这种情况算是二人合写,只获得一次文气,那……续写者水平宗有高有低吧?写出来的东西也有等级差异吧?那应该算哪一次?”

  就用个形象一点的说法好了。假如说,有一位叫杜审言的老先生在一面墙壁上留下了半首诗,然后,几十年里,陆续又有很多二流诗人来这边观景,应和出下阕。到最后,杜老先生的孙子来将这半首诗续上。

  那么,杜老先生若是结算文气,当结算哪一次的呢?

  论水平,不用说,杜先生的孙子杜甫一定是最高的,毕竟“诗圣”二字不是摆设。但是,文道能够预判道几十年后会有一首名流千古的诗句么?

  若是以第一位三流诗人狗尾续貂的产物衡量杜审言先生的句子,确实不妥。但是,三流的文人也能算文人,将之忽视,又有些不公。

  【注明,这只是比喻。杜审言和杜甫历史上并做过这样的事情。】

  宋史君摇了摇头:“也不尽然。首先,你要明白两点。第一,文气这个东西,很难精确测量。文气灌体的时间很短,而且异象也只有‘文星凝聚’一道,而‘文星凝聚’这一异象也是针对文采而非文气多寡——简单来说,同样是文气聚三星,三星的经义就超过三星的诗歌许多。所以,很难精确测量,谁也不知道文气怎么结算,最终多寡。”说到这儿,他顿了一下,道:“毓族也未有相关研究——他们不重视这个。”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文气结算的结果,其实是很不精确的。”

  “第二,文气结算,其实是分成两个方面,一为创作,一为传扬。传播过程中,作者同样可以获得文气。一首诗能够带来的文气,其实是源源不绝的。只不过……这第二种结算机制相对第一种就少了很多,只能锦上添花,不能改变本质。六星近乎圆满的诗文,传扬天下之后就可以达到七星。但就算不惜成本的将一星诗文满地乱贴,最终所获的文气也不会超过二星。”

  “从结果上来说,毓族自己也很难弄清自己的什么文在什么时候获得了多少文气。兴许你说的情况存在,但是,那些毓族诗人也弄不清,究竟是自己诗句传扬度上去而获得文气,还是因为自己诗句被创作进更好的诗词而二次获得文气。”

  “所以……”王崎眨了眨眼:“所以鬼才知道文道结算的真实标准?”

  宋史君点点头:“然也。”

  “唔……”王崎算是无语了。然后,他又问道:“那么……化用他人诗句,又是怎么结算的?按照‘同一段文字只能获得一次文气’的铁律……化用他人诗句,会不会被文道认定为‘诗句不全’或者‘抄袭’?”

  举个例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有一名句,曰“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而这一句的后半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甚至比全诗都要有名。宋初石延年赠友联中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之绝对。欧阳修《减字木兰花》有“伤离怀抱,天若有情天亦老。”金末元初的段成己《木兰花其一前重阳几日篱下始见菊放数花嗅香挼慨然有感而作以贻山中二三子》有“试将离恨说渠侬,天若有情天亦老。”而到了现代,《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是将这一句提升到脍炙人口的层次。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央元文道的标准,这应当算是李贺反复获得文气呢,还是后人所做作品全都“不完整”?

  毕竟,同样的作品,注定只能获取一次文气。

  “这……也不清楚。”宋史君道:“文气向来是针对整首作品结算,而从未有‘孤句’得文气的说法。”

  “也就是说‘名人名言’不能结算文气啊?”

  “然也。”宋史君道:“所以,师弟的猜测必定存在,但是大家多半是将之当做‘传播度上升而获得文气’。”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了。”王崎道:“文道……可有偏好?”

  “什么?”

  “比如说,豪放啊,婉约啊,之类的。”王崎用手比划了一下“强弱”:“文道是否偏袒哪一方?”

  “这倒没有。无论以谁家的目光来看,文道都是公正的。”宋史君断言道:“所有文道给出高星评价的文章,都必定有极高的水平。未曾听说有错判的。”

  王崎点了点头,笑道:“也是。连游戏也能纳入自身,文道也颇有气量。想必不会不公。”

  宋史君笑了笑,见王崎起身,问道:“师弟可是要去着手翻译了?”

  王崎点点头:“多谢师兄解惑。”

  他走出房间时候,脸上和煦的微笑就变成了略带嘲弄的冷笑。

  这短短一段时间里,他就大约猜出了文道实际上的评判机制。

  恐怕,所谓的“传扬度文气”,只怕是为了掩盖“错漏”而形成的。

  对诗文的品评,永远是主观得不能再主观的东西。除非所有人都有完全一致的审美——那种被洗脑的程度,不然不可能完全无错无失实。

  依旧是举个例子。就连王崎都记得,上辈子中学课文中的《春江花月夜》——后人品评为“孤篇盖全唐”,其敻绝的宇宙意识,在后世被认定为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

  但是,张若虚生前呢?

  不但说他活着的时候,单说唐宋两代无数文人,为何就无一人给予张若虚赞誉?甚至最早给予张若虚好评的,还是明朝人。而直到民国,他才登上巅峰。

  甚至于说,他的诗文大多佚失,仅余两篇。

  而同时代的人物之中,陈子昂、杜审言、贺知章都有无数诗文传世。

  稍后一点的诗人里,崔颢流传下来的诗文,也有四十二首。但是到了现代,人们提起崔颢,却多半是因为“李白对他推崇备至”,其诗文倒不见得多高明。但崔颢、李白年轻的时候,张若虚依旧在人世。

  品评没有失察的时候?

  呵呵。

  甚至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审美,对于诗文的评价,都会出现“偏差”。

  除非,构建文道的天眷遗族,其文学、文论、哲学已经点到了神州、地球都无法想象的程度、整个种族都出现了神经病一般难以交流的气质,不然,王崎是不信他们真的可以做到“毫无偏差”的。

  第二,就是“有限前知”。也就是说,他们提前获得了某一首诗的“评价”,然后根据这个评价给予文气。

  而且,能够随时完成“有限前知”的前者,真不多。

  而就算是到了龙皇那个境界,“有限前知”也不能当“完全预言”用,有诸多限制,信息经常会出现不全面或偏差的情况。

  因此,也就必然存在“查漏补缺”的机制。

  也就是“传扬度赋予文气”的制度。

  换句话说,这反而使文道能力有限的表现。

  当然,也有可能不是这样。或者说,文道具有四十九道一样的前知能力,能够提前得到“评价”,给予王崎。

  但王崎觉得,如果真的到了那个境界……那根本就是天人大圣了好么还做个屁的实验啊!

  十有八九是这样。

  “这个思路倒是有了……”

  王崎坐到书房,提起纸笔:“那么,开始验证吧。”


  (https://www.lewenvuxs.com/3267/3267510/383290351.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u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