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我是赵括,人在长平免费阅读 > 第四百零四章 秦法严苛秦民乱,力排众议战事终

第四百零四章 秦法严苛秦民乱,力排众议战事终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标语又重新被提起,甚至在每每发饭之时,都要声嘶力竭地吼上几句。函谷关中、巴蜀通道内,处处可见、处处可闻。

  一瞬间,仿佛回到了秦孝公时代,那个筚路蓝缕的时代,那个人人为秦,甘心奉献的年代,那个激情四射的秦国......

  然而,若你细细聆听,你当会发现那洪亮的口号里喊出的竟然不是我为秦人的骄傲,而是来自心底的饥饿和来自灵魂的麻木与迷茫。

  宏大叙事的破产,自当有其殉道者,只是终究还是地主请客,百姓买单。

  楚国投降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秦国大地;

  巴蜀沦陷的情况也没能挡在秦土之外;

  来自赵国的风声将秦国吹得四摇欲坠。

  一个声音在秦国的上空高叫着:降了吧!这里有你们想要的粮食、土地,还有真正的人过的生活.....

  人们抬头望去,却见空中似乎弥漫起了麦子的香气还有只从高门大户中才有过的肉的香味,循着香甜的空气,人们慢慢挪动着脚步,可惜身着黑衣的秦吏早已拿着铁棒与锁链站在村口、街头。

  “回去吧!”一个低沉而威严的声音高叫着:“外面危险!赵人都是猛兽,吃人不吐骨头的那种!”

  人们将信将疑地愣在原地,大人该不会骗自己吧!可是空气中的香甜气息却令人久久不能或忘!

  终于有人说出了那句话,又很快被大人的声音给淹没,连带着那个人和一条锁链也消失不见,而在人们看不见的角落里,秃鹫在啄食着新鲜的尸体,而野狗也等在一旁,等着啃噬秃鹫们剩下的骨头。悄悄看去,那尸体正似人形。

  明白事理的老父亲纷纷劝导着自己家的孩儿赶紧回家,家中还有二亩租种的田地没有翻,要不趁着天气好赶紧翻了,等天冷了就更难翻了,定会影响来年的收成的。今年的徭役已经让家里欠下了地主不少外债,全指望着这几亩地呢!

  别闹了!

  算我求你了!

  老父亲佝偻的身子在汉子面前泪眼婆娑。曾几何时,他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曾经的他,身挑数石也不曾言苦,曾经......

  就在此时,那低沉而威严的声音再度传来:“现在归家,减租一厘!”

  很快,闻言的百姓纷纷离开,翻地的翻地,扫屋的扫屋......

  夜里,几个不要命的小子瞒着家里人在村头悄悄集合,循着空气中已经渐渐消失的香甜气息慢慢前进。

  翻过一座山,越过一条河。

  几个小伙伴在进山前被发现,随即被黑衣的秦吏拦下,带上沉重的铁链,充入军营之中......

  几个小伙伴在过河时,因为害怕湍急的河水而不敢涉足,居然转头回转了家中......

  又几个小伙伴实在受不了饥肠辘辘、提心吊胆的日子,也打起来退堂鼓......

  最后的最后,只剩下一个年轻人坚持到了最后。

  站在函谷关下,香味越发的浓郁了,可是眼前高耸入云的函谷关,宛如一道天堑狠狠地压在了年轻人的面前,令其再无法前进一步。

  关于最后那年轻人的去处,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种子已经种下。

  ......

  世人皆知,秦国的消亡已经是势不可挡。甚至连秦国中人,也不得不承认,如今的秦国,比之孝公时候还要艰难。但,秦王显然并不愿意秦国就此消亡。

  所以,“共赴国难”的口号再渡被提出。

  关中大地上,一轮新的征兵、征粮的行动在冬日里上演——老秦人的最后一滴血,也将为秦国而流。

  问题是,赵军并未寇关!

  一切仿佛停滞,一切又仿佛仍在继续。

  函谷关外,王樯的六万大军依旧时不时地向着函谷关发起进攻,只是每日最多攻两个时辰,似乎也并不想着要真的攻破函谷关,往往遭遇秦军反击便立即鸣金收兵。

  巴蜀之地里,新任的郡守已经到位,随之而来的还有赵国的新政,而李牧所部除了安抚地方之外,也如同例行公事一般,每日向着入关通道发起几次规模并不大的进攻。

  一句话:就是要用最小的代价让秦王和秦军时时刻刻保持着警惕的状态。

  而作为赵括的杀手锏,在义渠的赵启,更是一股脑儿地训练着大军,根本没有进军的想法。

  没错,在彻底拿下楚国之后,眼见着就可以一统华夏了,赵括反而慢了下来。

  甚至赵括都没有往西而行,径直带着楚王等俘虏就回了邯郸。随后一心就铺在了内政之上。

  先是给各路大军的将士们论功行赏,随即又与众臣商议着让大军轮流休假,让士卒领着丰厚的赏赐各归其家;

  接着又是安排俘虏的大军进行屯田的事宜,好在如今的赵国地盘早已足够,否则又是十数万的俘虏,还真不好安排。

  最后便是往各个新占领区域派遣官吏,推行新政,甚至还亲自往三晋之地指导新政的推行。

  独独忘却了秦国尚未投降之事。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转眼间,函谷关和巴蜀通道的战兵已经经过两轮的轮换了,但始终得不到总攻的王命。

  别说底下的将士们了,就连李牧也有些不解,明明一个冲锋就能拿下的事情,为何要整得如此麻烦!若是以他指挥,不需要一月,必破秦关!

  但赵括就是不肯!就连平原君相劝,赵括也只是摇头。

  因为这一场持续半年之久的大战打下来,赵国实在是吃得太撑了!

  先是几乎无伤地拿下了魏境和周邑,接着韩国也随着都城的被破而被自己拿下,仅仅这三块地盘,足足为赵国又添加了四个个郡之大,就这已经比赵国之前数年的功夫拿下的地盘还要大、还要富庶了。

  紧接着秦、楚联手来攻,一番厮杀下来,赵国损兵十余万,却把联军四十万大军给击溃。而在对战之间,秦国的河西之地、义渠之地,楚国的吴越之地,又被赵国拿下。虽然其土地没有三晋之地那么肥沃,但好歹又为赵国再添四郡之地。

  这一下子,赵国的地盘就已经是翻了个个儿了,而紧接着大军南下,不仅楚国望风而降,就连巴蜀之地也有被赵国给拿下了。

  至此,华夏之地,赵国已十占其九还不止。

  疆域扩充自然是好事情,但问题却也不少,尤其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将地盘扩充了老大的。它的后遗症定然不小。

  首先便是官员不够的问题,紧接着,如何将风俗各异的各国(郡)人民团结在邯郸周围,显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对于旧地的豪强望族的归置也是个问题。

  那么这些问题的解决跟打不打秦国有什么关系呢?

  很有关系!

  首先,想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就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需要牵扯住赵括大量的精力。若是此时继续进攻秦国,势必没有精力和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若是秦国一战而定那还好,可若是战事稍稍不顺,甚至哪怕是稍稍拖延几个月,那么埋藏的问题就将得到充分发酵。

  便以楚地的百姓为例,因为李牧的发粮举动获得了楚地百姓的认可,而赵括率领的主力也一直延续着发粮的举动,延续着这份认可。正因为这样,也才有楚地望风而降的盛况。

  可是百姓的认可,不过是一口之粮,来得快,去得更快!而且越是认可,越是代表着百姓们对于赵国有着更多的希望。

  若是不能用新政让百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赵国的温暖,那么对赵的认可将会被演绎成欺骗,而满心的希望也将被绝望所替代。绝望之下民众是一堆干柴,只需几个楚国的贵族稍稍怂恿,一点点火花,便会是冲天的火焰。

  即便最后扑灭,也将大大损耗赵国的国力。

  甚至,在最不利的条件下——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正是因为看到了赵国大面积扩张之后所带来的可能的负能量,赵括才决定要稍稍停一停脚步。当然,这与赵括之前的“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决策并不矛盾。

  前面追,是要在秦、楚主力大损的情况下,及时扩大利益,占据战场主动权的决策;

  现在守,是在大局已定下,将未来的风险降到最低的决策。

  当然,停一停的决策,将秦国暂时保留住,不仅仅是为了腾出手解决新并入疆土上的问题,甚至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

  秦国在,不论是否实力依旧,作为曾经的唯一霸主,只要它在一日,赵括就有充分来的理由要求麾下的将士们时刻保持着绝对的警醒,而在函谷关、巴蜀通道中的轮换制度,也是在找到外扩途径前的,充分保障的军队的战斗力的不二法则。

  而只有军队不乱、军队战斗力不堕落,赵括便有足够的底气继续推行自己的新政,继续将原先的豪强一股脑儿地统一到自己的战线上来。

  同时秦国在,那么一统便不算完成,也就不到最终的论功行赏的时候,当然也就能够先将重重的矛盾给暂时按下。这不仅仅是在给赵括争取更多的思考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给赵括另一个考量的维度。

  毕竟战场上的一往无前、拼死效命容易,朝堂上的同心同德却很难!赵括需要在解决问题和新政的推行过程中,去发现和考量真正与自己是同一战线的伙伴们。

  当然,秦国自身的战力强悍也是赵括选择按下暂停键的原因之一。

  无论函谷关、还是巴蜀通道,都不是轻易能够攻下的。而如今即便有了义渠草原的加持,也不过是增加了进入关中的一个通道。

  义渠草原的广袤就决定了几乎不可能派出重兵从义渠进入关中,要知道步卒的行进速度可跟纯粹骑兵的速度不可同日而语,若是派出十万步卒从义渠入关中,光是跨越千里草原所需消耗掉大量的粮秣,就够平原君骂街的了。

  若是以骑兵进入关中,一旦秦国坚壁清野,又在函谷关和巴蜀通道的后侧做好防御,其实数万骑兵能做的事情也并不算太多。赵括第一次行动之所以能够成功,占的就是秦军不知所措的光。

  什么?袭扰粮道?!

  函谷关中的粮草早就堆积如山了,你的粮草耗尽了,函谷关里的粮草还只是少了顶而已呢!至于巴蜀通道,你确定骑兵能在山区打得过秦军的步卒们?

  若是赵括不惜血本,猛打猛冲,秦国倒还真不一定能挡住。

  但显然,时移世易,已经穿上鞋子的赵括并不想被泥腿子的秦国拖下泥潭。面对着必死的秦国,赵括实在不愿为之付出太多生命。

  而楚国陈都的献城提醒了赵括:“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既然秦国已然如同瓮中之鳖,倒不如任其继续穷兵黩武,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所以,赵括并不想要秦国就此消亡,至少不能在赵军连胜之中,快速地被消灭。

  当然,这些都是一位王者的考虑,却是无法与任何臣子言说的,就连行将入土,又一直是赵括的好伙伴的平原君也不能说。

  因为这些考量,归根到底还是赵括对于现有官吏体系的不信任,而这样的不信任,显然不适合对任何一个臣子诉说。

  至于赵括给臣子的答复,却也很简单:函谷关高、巴蜀难通、义渠遥远,攻之必损兵折将。以将士之躯,铸寡人之功绩,非寡人之所愿也!不若暂熄全面进攻之举,与民修养,坐观秦之自败。

  一通话说下来,不仅获得广大将士们的一致好评,更是彻底地将众臣的话头给堵住了。此言一出,若还有人坚持要继续大举进攻秦国,那便是要用将士的性命来铺就自己的升官扬名的道路了,显然,这个骂名,谁也不敢背上。

  攻秦之论遂止!

  然函谷关上烽火不止,巴蜀道中兵戈不断,义渠更是秣马厉兵,并赵以三郡之力,困秦于关中之地,迫秦专注武备,而赵之诸郡可安享太平光景,而皆迅速发展与恢复之中。

  经年之后,国力之别,谓之云泥矣。


  (https://www.lewenvuxs.com/3519/3519352/711752978.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u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