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公煮为粮
第237章 公煮为粮
中军帐外,风雪交加,凛冽狂暴的寒风卷着冰凉透骨的雪花没完没了的刮着。
夜幕之下,天地之间皆是一片黯然萧索的景象,点点的灯火在风雨之中几乎微不可闻。
帐外戍卫的甲士掀开了帐帘,一名头戴着凌云巾,身穿着海青大氅的老者有些迟疑的步入了帐中。
那老者走入帐中,三步两停,似乎是有些踌躇和惶恐。
卢象升支起身,目光投向那入账的老者,正好和其四目相对。
那老者身形一僵,眼眸之中满是惊喜,又带着些许的难以置信,一时间脸色变幻良多。
那老者手柱着拐杖,似乎是想要看的再清楚一些,又上前一步,他目视着就在前方不远处的卢象升,紧接着浑身颤抖了起来,而后拄着拐杖跪倒在地,颤声道。
“草民杨齐,叩见……明公……”
卢象升支起身,微微抬手,温声道。
“老先生不必多礼,天冷地寒,还请起身言事。”
“听闻老先生从广平府而来,眼下四处烽火,正值兵荒马乱之际,为何冒险来此,莫非是有何冤屈想要请我伸张?”
卢象升示意卫士上前,将那老者搬来了一张坐椅,让其坐了下来。
“多谢明公垂怜,草民并无冤情相烦。”
杨齐摇了摇头,目视着坐在上首的卢象升,感慨道。
“一别五年,明公仍然如同往昔一般守正不阿。”
卢象升神色微凛,眼前的老者和记忆之中的一个人的身影重合起来。
那是在五年以前,他还担任大名兵备道时所见过的人。
当时流寇奔入北直隶,为抵御流寇侵攻,他在顺德、广平、大名三府募集丁壮组建成军,当时各地的乡绅纷纷捐粮捐物。
杨齐当时便在那些乡绅代表之列,杨家当时捐的钱财不再少数,而且很多族中的子弟甚至都加入了军中。
卢象升记得,如今在他军中有一名把总,似乎就是出自广平杨氏。
“看来明公是记起了草民,能蒙明公记念,乃是草民平生之幸。”
杨齐看到了卢象升的眼眸逐渐变得清澈,也是颇为激动。
“大名三府之所以能够安定,也正是因为有杨老先生一众愿意捐输钱财,报效国家的士绅。”
卢象升的态度再度放缓了许多,遇到昔日的故人,也让他心中的凄冷消散了不少。
“既然不是什么冤屈,那杨老先生为何冒险一路奔驰赶来?”
杨齐长叹了一声,神情复杂,迎着卢先生疑惑的目光,言道。
“建奴凶恶,这些时日以来我等也听闻了不少,眼下人心惶惶,确实没有人敢出城去。”
“但是闻听明公领军前来,我等就算冒险,也一定要来相迎,我为众人所推,特来寻访明公。”
“明公昔日任职大名兵备道,驱除流寇,尽荡盗匪,护我三府百姓安宁,造福地方,我等如何敢将其相忘?”
卢象升神色微微动容,原本有若寒冰的心也出现了一丝悸动。
“天下汹汹已有十年,流寇在天下祸乱,北虏猖狂,明公一生之计为天下先。”
“明公领军一路驰援,沿县城池却不肯接济分毫,这些事情,早已经传遍三府之地,我等皆有耳闻。”
“奸臣在朝,妒害忠良,明公因为孤忠受到嫉恨,三军捧出关之檄,将士却怀西归之心。”
杨齐没有坐下,仍然是跪在地上,神色哀伤,声泪俱下。
朝中的事情,他们并非是没有耳闻,各地驰援的兵马所受的待遇,他们也是知晓。
“明公军队就这样驻扎在荒郊野外,露宿风餐,却连一顿饱饭都难以吃上,沿路所见军士皆是面有菜色,唇无血色。”
“建奴凶恶,人数众多,明公麾下将士却连饱食都难,又如何能够上阵杀敌?!”
杨齐的话语一字一句全都犹如利刃一般扎在卢象升的心中。
卢象升不自觉的握紧了拳头,眼神也逐渐变得冷冽了起来,但是到最后,万般的情绪,积蓄的千言都只是化作了一声叹息消散在了帐中。
“国家危难,安能置身事外?”
“百姓受苦,安能坐视不理?”
卢象升知道杨齐话语里潜藏的意思,杨齐想要和其他的军队一样避开建奴的主力。
他知道这是眼下最好的选择,但是他做不到,他的回答只有两句话。
他没有办法说服杨嗣昌,也没有办法认同杨嗣昌。
他不是杨嗣昌,也永远成为不了杨嗣昌,更不想成为杨嗣昌。
他没有办法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将其当作是成功路上必须要经历的事情。
对于卢象升的回答,杨齐没有感到丝毫的意外,他早已经预料卢象升会拒绝他的提议。
杨齐俯身拜倒在地,诚恳的请求道。
“若无明公,我等三府早已为流寇所害,怎么会有这么多年太平安定的时日。”
“如今建奴南下大肆掳掠,已经侵入三府,我等虽然愤恨不已,然有心杀贼,却是苦于无人统领。”
“建奴有大军数万,明公如今却是势单力薄,孤立无助。”
“草民,恳请明公移军广平,召集义师。三府子弟闻听明公到来,必然蜂拥而来,裹粮想从,也能为明公增添助力,不至于独面建奴。”
帐外,狂风呼啸。
帐内,烛火摇曳。
卢象升的身形随着摇曳的烛火不断的变幻着,脸上的神色因为阴影而使得人难以看清。
气氛沉默的可怕……
不知道过了多久。
卢象升缓走下首座,扶起了跪在地上的杨齐,叹声道。
“我卢象升何德何能,能为三府父老如此挂念。”
“大敌西冲,援师东隔,但即便如此,面对建奴肆虐,我身为督抚,又如何能够置身事外?”
“更何况此事为朝廷命令,怎可违逆?”
卢象升扶起杨齐,向后退了一步,摇头道。
“三府父老之请求,请恕我拒绝。”
“如今我麾下只有疲卒八千,已入建奴彀中,孤而无援,食尽力穷,旦夕死矣,前往广平,只不过白白连累三府的百姓与我共同受罪。”
“大威,派遣一队骑卒,送杨老先生返回广平府……”
卢象升没有给杨齐拒绝的机会,直接向着虎大威下了命令。
杨齐还想再说,但是看到卢象升的神情,最后还是没有说出任何劝说的话来。
虎大威站起了身来,带着杨齐向着帐外走去。
虎大威离去之后,帐中又再度恢复了宁静。
卢象升重新坐回了上首。
杜文焕和杨国柱两人至始至终都没有言语,只是静静的坐在坐椅之上。
不过卢象升并没有打算继续再沉默下去。
“巨鹿是死地,你们没有必要跟着我去往死地……”
“你们若是想走,现在是最后的机会,我可以给你们一封军令,你们去往广平,去守广平。”
卢象升没有抬头,坐在下首的杜文焕和杨国柱两人也仍旧是沉默不语。
“你们跟着我从边镇一路到京师,又从京师一路到南宫,已是仁至义尽,我心中清楚,不会怪罪。”
卢象升抬起了手,挥了一挥。
“你们先回本营吧,我已经签好了军令让人送到了你们的帐中,若是想走,明日平旦之时拔营往东,不要再回来了……”
杜文焕和杨国柱两人目视着坐在上首卢象升,卢象升的话音落下,但是两人却都没有动作,没有离帐。
“走吧。”
等到卢象升再度开口,杜文焕才先一步缓缓的站了起来,而后杨国柱也站了起来。
两人向着卢象升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而后面对着卢象升,缓缓的向后退出了营帐。
帐帘放下,卢象升也终于是抬起了头。
听着外面呼啸的风吼声,卢象升的心绪也随着不断的飘动。
没有人清楚他如今的处境,杜文焕不清楚,杨国柱不清楚,虎大威也不清楚……
虎大威那边,等到他回来,再让他做出决定。
现在要他死的人,并非只有建奴……还有杨嗣昌……
现在卢象升已经将一切都全部想明白了。
从他重新领下了督抚的职责,在平台言说主战之时他的结局便已经注定。
建奴一路南下大肆劫掠,兵临京师,遍鞣京畿,流毒千里,总要有一个人来承担这个责任。
而他还和杨嗣昌针锋相对,因此也遭到了杨嗣昌毫不留情的打击。
杨嗣昌先是不断的削弱了他麾下的军队,然后将各种各样莫须有的罪名安插在他的头顶。
他兵部尚书的头衔,已经被皇帝下旨夺取,现在是以侍郎衔督师,戴罪立功。
明明是杨嗣昌派人断了他的粮饷,分去了他麾下的军兵,致使他没有办法驰援各地。
但是朝廷里面的公论,却是他按兵不动,畏惧怯战,坐视府县沦落。
孙承宗殉国的责任也被推到了他的身上,朝廷发来的诏令一封比一封严厉,甚至天子都发来了斥责的书信。
所有的罪责现在都被推到了他的身上,各地府州失陷的罪名也是因为他,各地军兵接连战败也是因为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他。
他领兵在外,备受掣肘,明明已经是尽心竭力,但是最终却要他背负这些莫须有的罪责。
卢象升此时心中一片冰寒,身上披着披风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的暖意,因为寒意是从心底传来,隐藏于脉络之中,而非是外界的冰寒。
按兵不动,那么就坐实了自己畏战不前,坐视地方沦陷的罪名。
等到建奴出关,他便是历史的罪人,国家的罪人。
到时候他等来的就不会是朝廷的诏书,而是锦衣卫的缇骑。
看似有无数的选择,但是实际上他已经没有选择。
此时此刻,唯有一死,才能证明他的清白,方能澄清他的冤屈……
卢象升低下头看着桌面之上的舆图。
建奴的方略他如何不知道,建奴的动向他如何又不清楚。
一切的一切都在于巨鹿。
建奴在顺德、广平、真定设下重重大网,就是为了将他围在巨鹿,等待着他一头扎入包围网中。
卢象升的目光在舆图之上不断的移动,观察周围的情况。
顺德府那边,他之前派了宣镇的刘世爵、李有功两名参将去救,陈镇夷也领了本部的巩固营驰援,差不多也有六七千人,或许可以引为助力。
但是如今清军的主力就在顺德府境内,顺德府内的官兵就六七千人,解了顺德府城之围后,他们真的还有余力能够驰援吗?
况且陈镇夷和高起潜的关系不凡,两人都是监军,又同出于一门。
高起潜前数日似乎就已经抵制大名府境内,如今驻守在顺德府南面的大名府守备御敌。
但是高起潜和杨嗣昌沆瀣一气,三番数次的阻挠他出兵,这一次只怕是……
卢象升的眼神黯淡,他现在似乎真的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之时。
卢象升目光顺着南宫一路往上,那里是已经隔断了他们去路的清军,似乎有万人之众。
只是……或许……
卢象升缓缓握紧了双拳,这一战或许并非必败无疑,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现在还没有真正的到山穷水尽之时……
……
崇祯十一年,十一月六日,平旦。
帐外的喧哗声使得卢象升从睡梦之中苏醒了过来。
卢象升神色平静,那升腾而起的喧哗声,多半是杜文焕他们领兵撤走所发出的声响。
卢象升就这样想着,他睡觉的并没有褪去甲胄,直接站起了身来,走出了军帐。
只是当他踏出营帐之后,却是没有办法再迈出第二步。
帐外,杜文焕、杨国柱、虎大威三人顶盔掼甲,并着一众军校伫立在过道的两侧,他们并没有人离开……
卢象升注意到,在虎大威的身旁站着一个他熟悉的人,一个应该在昨天就应该被送走的人——杨齐。
原本空空荡荡的营垒,此时却是堆满各式各样的米粮食物。
营垒之中的道路之上是来来往往百姓,人流之中,有人推着小车,有人驱赶着驴马拉乘着货车、粮车,一车一车的将粮食运到营垒之中。
而除了那些人之外,还有更多的人,背着口袋,拎着布袋,排着队一路顺着营垒之中的道路前行。
他们走到储粮的地方,将口袋张开,将布袋打开,将袋内为数不多的粮食尽数倾倒于其中。
那些百姓的身躯瘦弱,很多人的衣物都极其单薄。
他们倒下的粮食大多都很少,有的是两斗、有的是一斗,又是甚至只有半斗
卢象升站在原地,目视着前方,沉默不语。
看着眼前一名又一名百姓,他如何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明公不愿连累我等,移师广平。”
杨齐上前一步,躬身向着卢象升行了一礼,声泪俱下道。
“明公厚恩,我等无以为报,只能倾尽储粮,以援明公。”
“我等力薄,还请明公见谅,这些粮食,请明公煮了当作军粮,让麾下军卒饱食而战。”
“前方风大雨大,明公路上小心……”
卢象升双手微微颤抖,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知道为何,雾气萦绕在他的眼前,遮蔽了他的视线。
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
卢象升缓缓的闭上了双目,握紧了拳头。
杨嗣昌……在这个世上,或许如你所言,为了得胜,可以不顾任何的道义的人才能够笑到最后。
但即便是这样,我仍然要坚持我道义。
身而为人,困境之时也不能改变气节,哪怕至死也不改变志向!
有些事情,容不得半点的妥协。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
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身虽死,名可垂于竹帛也,又何惧哉?!
……
《明大司马卢公年谱》:
七年甲戌,三十五岁,举卓异。三月,进佥都御史,抚治郧阳,南三郡士民相向恸哭,谋伏阙上书留公,而公已单车就道,数万人遮道席呼,骑不得前。
公慰谕良久,士民伏地哭,不能起,公为之动容,众乃具肩舆请公坐乘。
《明史·卷二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九·卢象升传》
众号泣雷动,各携床头斗粟饷军,或贻枣一升,曰:“公煮为粮!”
(https://www.lewenvuxs.com/3807/3807941/117106582.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u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