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战前一年倒计时(四)
对于普通人来说,军用地图或许是在一张纸上画了诸多色彩不同,宽度不同的线,还会在一些位置上写一些地名,在一些线圈里面标注些阿拉伯数字。
在军人眼中,每一条线,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地形起伏,地势走向。那是山峦、丘陵、平原、河流、湖泊。哪怕是从未去过的地方,只要看了地图,脑海中已经能够构建出当地的山川地理模样。
军用地图并非只有一种,各种比例的地图,1:10000,1:1000,包括某些特别精细的1:100的地图,上面所展现的内容都不相同。比例不同,比例越小,精确度越高。
譬如,1:10000的地图上,就不会出现一些小路,而1:100的地图上,如果是城市外地区,一条沟渠,一道田垄,一口水井的位置都会标注出来。如果是城市地图,每一条小巷,不管是互相连接的道路,还是一条断头路,都会尽数体现。
制图学乃是军官们的入门学科,军人们未必喜欢绘画,却都会使用画笔。
东北军总参谋长程若凡本人就不喜欢画画,所以程若凡对于最新的飞机航拍极为重视。即便一名军官没办法惟妙惟肖的画出一副素描地形图,但是把半透明的描图纸覆盖在照片上,把地形要点画出来,任何人都能做到的。至少到现在还没见过军官无法完成。
总参谋部给何锐做汇报时候是用的地图,就利用了大量航拍照片结合实地测绘技术,总参谋部对新技术带来的准确度以及高效率很是自豪。
人会出错,也会因为个人能力而出错,设定好的机器却不会。顶多是操作水平不足,一些照片对焦不准,显得模糊而已。解决这种问题所需的只是足够的培训,以及选择在这些操作方面有天分的军人。
地图已经不再是手绘,由于要在图纸上大量手写,提交到何锐面前的是蓝色线条的蓝图。图纸上散发出些许氨水气味。这是何锐提出设计思路,由东北率先完成的‘氨水晒图’技术。
自从,只要绘制出一张半透明的硫酸纸绘图底图,就可以批量生产出成品图。这项技术把东北军参谋部制图科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不仅是东北军参谋部制图科,整个东北工业的图纸制作部门都觉得东北的天是晴朗的天。
既然使用上了工业化生产的批量图纸,总参谋部直接在蓝图上手绘防线位置。倒不是说这些线太密集,晒图机无法精确显示。之所以手绘,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属于军事机密。
在鸭绿江两岸,一条条细线仿佛浓密的发丝铺洒在地图上,每一根细线都代表着一条防线。虽然战役主旨由何锐制定,具体工作则是东北军数千军官团们共同努力的结果。面对这场关乎到整个东北乃至于整个中国命运的战役,何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汇报从中午到傍晚,又从傍晚到深夜。参谋部众人累的不行了,就在旁边的宿舍里胡乱睡下。天一亮,汇报继续开始。又是一整天过去,窗外的夜色已经伸手不见五指,何锐终于听完了最后一部分内容。对参谋部的同志们说道:“同志们,我已经基本了解了作战计划安排。”
参谋部的每一位与会者都看向何锐,想知道制定作战计划方案的何锐对作战计划有什么评价。程若凡俊秀的面孔上神色坚毅,这让本想说出自己判断的何锐有些讶异。
程若凡六年前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里面被认为是一个性格跳脱的学员。教官们其实很喜欢这个有着秀丽容貌的年轻人,这么低的评价是因为这家伙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
但是程若凡已经变了,这种变化令何锐欣喜。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程若凡的个性并不会变化。但是世界本身有其规律,如果一个人掌握的知识已经能够覆盖他所要完成的工作,一个人就有很大可能如程若凡现在一样专注而忘我。
想促成这样的变化,需要程若凡对这件事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望。程若凡的个性虽然没有徐乘风那般坚毅,这个年轻人有着对贯彻正义的渴望,对复兴中国有着绝不亚于徐乘风的激情。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们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辞劳苦,任劳任怨。
见何锐看向自己,程若凡以为自己此时有些懈怠,立刻站直了身体,并且快速整理了一下军服。其他军官们几乎是本能的跟着一起整理起来。
这动作看的何锐心中大喜。何锐自己并不讲究,但军人就是军人,严肃认真的军人作风不是对外的显摆,而是对自我的认知与定位。
再看巨大的会议室,放置全面大图的桌案边缘,以及旁边的诸多桌案上放满了记录各种数据的本子与册子,一拉溜黑板上挂满了各种细节地图。如果此时有人贸然闯进来,或许会认为这里是一群工程师们正在进行学术讨论或者技术研发。
这才是现代军队的模样。军人,是一群研究军事技术与实践军事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
何锐站的笔直,对众人说道:“同志们,立正!”
军官们全体立正,等着何锐发言,“我认同这个作战计划……”
话音未落,军官中已经发出一阵叹息声。那是欢喜与如释重负的心情所能发出的声音。声音很快平息下来,何锐这才继续说道:“地图上每一条防线都经过实地测绘,根据地形与东北军火力配置进行过推演。数千的同志为了这份计划书殚精竭智,用尽了同志们能够拿出的智力与精力。这是一件成功的工作,也是一件辛苦繁琐的工作。我感谢同志们为祖国做出的贡献。”
军官中不少人已经不禁露出了微笑,也有些已经激动的眼中闪动着泪光。何锐说的没错,为了完成这份工作,不管是日晒雨淋,刮风下雪,都要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不可。这其中的辛苦,的确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许多负面情绪。尤其是在这份工作中,大家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样的强迫自我认知,比很肉体上的辛苦更令人受不了。
“完成了作战计划是第一步,后面的工作就是将这份计划执行下去,并且要在执行过程中克服困难,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而且,战争开始,我们要面对的不是纸面上的敌人,也不是在演习中模拟敌人的我方部队。我们要面对的是真正的敌人,那是痛苦、恐惧,同志们可能会受伤,也可能牺牲。同志们愿意为了祖国面对这样的考验么?”
何锐话音方落,已经有军官大声说道:“主席,我就是为了振兴中华才来当兵的。请主席放心,在战场上,我一定带领部队奋勇杀敌!”
这话无疑是面前这些年轻军人的心声,同志们纷纷应道:“为了祖国,我们一定奋勇杀敌!”
何锐点点头,说道:“我宣布,这次汇报结束,散会!”
之后,饥肠辘辘的何锐与同样饥肠辘辘的参谋部全体一起吃了顿饭。这个时候已经不是饭点,菜已经放凉了,再热了之后也没有刚做出来的好吃。唯一好处就是至少做的全熟。面条上加了浇头,豆腐、青菜,扣碗,一碗碗猪肉粉条在桌上排成一排,随便吃。
何锐端起酒杯,向大家敬酒。大家酒到杯干,十分爽快。不过何锐只是敬了三杯酒,就坐下吃饭。
程若凡话不多,看他的目光,在思考着什么。这顿饭吃完,程若凡亲自送何锐出来,走到无人处,程若凡放慢脚步,“主席,我觉得此战不会失败,但是胜利还是得靠些运气。”
何锐停下脚步,“不用担心,日本有必败的道理。虽然我不认同用势力内斗的视角解释日本的海陆之争,但是日本海军与陆军为了争夺军费,斗争的非常激烈。日本陆军拿到的军费大概只有日本整体军费的一半。根据战场形势,日本海军基本不可能影响战局。日军是用一只手和我们战斗。而我军并非与日军对攻,而是打堑壕战,日军的作战难度更大。我看参谋部制定的作战计划中,已经做好了与日军打两年堑壕战的准备。此消彼长,日军没有战胜我们的可能。若凡,你是你对我方的准备有什么担心么?”
程若凡沉吟片刻,“主席,我也觉得我们不会输。但我还是忍不住担心。”
何锐能理解程若凡的心情。东北军是按照现代军队模式建立的军队,但是东北军是一支没有实战经验的军队。一开始就打这么大的仗,若是程若凡此时自信满满,拍着胸脯保证能赢,何锐反倒要考虑把程若凡换下来。这不是自信,这是狂妄。
于是何锐温言安抚道:“世间没有必胜。你若是心里觉得不安,就在接下来的10个月里面通过执行工作来试试看。”
程若凡在院子里路灯下点点头,“我会尽力!参谋部都会尽力!”
何锐点点头,“很好。我期待看到同志们的准备工作。”
在东北官方的历法中,新年就是春节。临近新年,整个东北都进入到欢乐的气氛之中。虽然21年遇到了旱灾,却靠着前几年东北人民辛辛苦苦的水利建设中成功抗击了旱灾,保证了东北的粮食生产。
几个受灾最严重的县,也得到了政府的赈济。别说没出现卖儿卖女的事情,连家里的农具和家什都没有出售,以换取粮食。因为政府的赈灾粮就由卡车运载着,通过这几年修建的道路直接开到村头镇里,各级政府组织按照户籍信息向人民发放粮食。
如果非得说有什么人对救灾失望,那就是一些基层组织不利,人口统计管理这么基本工作都没做好的村镇干部。他们都收到了组织的批评,降级、记过、免职的惩罚下,这个年的确过的很不开心。
到了正月十五,整个东北就从节日的气氛中转向了开春后的生产准备。
市长,县长,镇长,村长,都开始就春耕工作进行准备。种子、肥料、农具,以及投入农业生产的群众,都是各级党政组织要关心组织好的对象。
尤其是群众,这几年的经验中,在气候变化激烈的春季,不少人会生病。在春耕阶段病倒之后,会影响生产。出了生病,还有各种影响生产的事情,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也是各级政府要竭尽全力准备的工作。
到了四月,春耕基本完毕。东北政府就开始等待下雨。
东北是个好地方,广袤的平原上是肥沃的黑土地,最大问题是缺水。虽然说瑞雪兆丰年,每年东北都会下大雪,但是东北的雪只是在寒冷的气候下不容易化。并不等于东北地区的降水就比较多。
在何锐所在的时代,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海水冶炼技术,也就是有效的把海水高效分离,从而得到无穷无尽的淡水技术也在中国完成。从那之后,中国就没出现过水源缺乏的问题。
不过在1922年,东北的粮食生产要靠4月的春雨季节。按照中国的传统经验积累,灾年之后大概率会是风调雨顺的年景。果然,四月初,东北就开始下雨。丰沛的雨水滋润着已经借着融雪的湿润土地种植下去的庄稼,得到充沛水源的庄稼开始茁壮生长起来。
到了五月,根底农业站的报告都表示,农作物长势喜人,如果接下来几个月不出大灾难的话,今年的东北会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到了六月,水利部门在《东北日报》上刊登了水利部门完成了大量水利工程的报告,即便是普通民众也知道这都是好消息。
何锐对此并没有欢喜,农业、工业、军工的所有报告都在显示战争准备已经到了计划期待,何锐就在文明党中央委员会上宣布,“东北即将实施二级动员。”
中央委员会委员们并没有说什么。不过大家的呼吸声都有些沉重,有些同志的脸颊甚至变得红通通的,这是心跳加速,把大量血液向头部供应的结果。
二级动员一旦开启,就是征兵。首批征兵数字将达到100万规模。所谓的百万大军就是这么一回事。真有种召之即来的感觉。
如果动员状态升到一级,就是全面动员。现在征兵还有一个愿意不愿意的考虑,到了那个时候,所有因为个人理由拒绝服兵役的,都将被视为‘逃兵’。逃兵在战争时期可是大罪。
这些操演这几年已经做过几次,大家也不至于没经验。有些中央委员就是在之前的操演中表现出色,才升到今天的地位。大家虽然激动,却都没有不知所措。
等散会之后,何锐叫住外事局刘局长,“向京城发电报,要求在美国主持的华盛顿海军会议上提出山东权益问题。”
刘局长已经是一名完全合格的外事局领导,听到这话之后没有询问这件事本身,“主席,这是要向皖系和直系发出什么样的信号?”
说起来何锐的安排已经属于‘政治不正确’,把对皖系与直系的工作也暂时撂给外事局。不过从工作效率角度来看,让外事局负责这些事情最合适。不管是军事还是政治,不管是治安还是地方治理,东北政府与中国其他政治势力基本没有什么可合作的内容。
唯一让双方有共识的只有商业,但是与日本作战已经迫在眉睫,没空就这些事情让商务厅处理。
就如外事局刘局长所说,段祺瑞政府接到了何锐的电报后,着实弄不明白何锐这是什么意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
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主力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例为5.25:5.25:3.15:1.75:1.75。此外还规定了缔约国航空母舰总吨位、标准排水量、火炮口径。
此时会议还没召开,所以中华民国外交部也不知道事情发展。即便他们知道,也不觉得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以中华民国孱弱的海军,以及落后的工业水平,根本没有资格参与到这样的谈判中。
至于在华盛顿海军会议之后讨论山东问题,这件事与东北大帅何锐毫无关系。如果他们此时听到程若凡百忙之中给东北市长们讲的课程,大概会吓坏吧。
“……总动员不是告诉民众,战争开始了。而是在战争不可避免之前把国家运营转入战争轨道。”程若凡面对五位省委书记,五位省长,数十位市长,不仅没有丝毫的不安,反倒因为要把数年来所学所积累尽量讲清楚,加重了自己的语气。
“总动员分为军队编组与产能规划两部分。军队动员的基础是整个东北的人口统计,各个村、镇,每一个城市的小区、街道、区的居民情况都已经有完整的人口统计。根据不同的动员级别,所有符合该动员级别条令中的适合人口,都要前往当地征兵办报道。由此组建部队……”
(https://www.lewenvuxs.com/3849/3849077/111098402.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u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