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西方思想及宗教简史之八!
五胡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至589年),是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和北朝(公元439年至386年)的统称,指中国历史上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南朝宋建立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形成的南北对峙局面。
南朝承自东晋,从420年刘裕代晋算起,有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
北朝承自十六国,首个政权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推行改革,国势强盛,但于六镇之乱后衰落,在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577年,北周灭北齐。581年,隋代北周,北朝结束。589年,隋文帝发兵灭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后延续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编户齐民、依附户及奴婢。南方四朝社会相对稳定,江南开发规模空前,使南方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
南北朝时期,社会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在胡汉交融、南北会通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重生,为此后隋唐时期的繁荣强盛奠定基础。
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北方游牧民族完成了对中华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学习,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胡汉文化融合的新文化,胡汉融合的新中原人基本形成,并融入中国化农耕社会及生活方式。同时,中国境内外的游牧民族得以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全面掌握中华文化的精神和内容,为中亚、中东、欧洲的文化和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基础。
建立北朝第一个朝代——北魏政权的拓跋跬,是鲜卑族拓跋部落的首领,该部落原来生活在今山西雁门关北部地区草原地区。拓跋氏族曾经在他们的居住地建立过国家即代国,但是建国不久,该国就被前秦皇帝苻坚的氐族军队所灭。苻坚淝水之战惨败,前秦国家瓦解后,拓跋跬才带领本族军队和人民杀入山西,度过黄河进驻中原,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鲜卑人心里很清楚,氐族人并不比自己高明,氐族首领苻坚之所以能够平定中国北方各族,统一中国北方,并能够平稳而良好地统治该地区,是因为氐人很早就与秦朝和汉朝合作,已经融入的中华文化和生活方式之中,掌握汉文化的精神和内容,掌握了国家的典章制度和治理之道。鲜卑人要站中原立足发展,他们必须向氐族学习,在北魏朝廷的大力倡导和强制推广汉文化和习俗,让入驻中原的鲜卑人开始采用汉人生活方式,在饮食、着装、居住和工作等方面按照汉人的方式,学习汉语、写汉字、学习汉文化,同时向汉人学习农业、手工、纺织、制陶、冶金、医药等生产和生活技术,向汉族士大夫学习思想、宗教、天文、地理、历法、国家法律、国家机构编制、国家立法及司法、国家要务及治理等高深学问和知识。
但是习惯于游牧民族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普通鲜卑人,肯定非常反感北魏朝廷的这种社会改革和文化改革,因此改革推出不久,北魏就陷入动乱之中,但是鲜卑族统治精英们知道这个改革阵痛是他们必须经历和克服,因为不这样做,他们迟早被其他民族赶出中原,返回草原去过他们那种自由自在,但天灾人祸不断、朝不保夕的游牧生活,他们必须继续推进汉化改革。
在鲜卑人三百多年的努力下,发展到北周时期,居住在中国北方地区鲜卑等民族已经彻底汉化,鲜卑族统治精英们熟练掌握汉文化的生活及生产技术,掌握了国家的治理之道。北周宰相,隋朝的创建者杨坚,在南朝梁朝皇帝萧衍创立的“三省六部”原形的基础,将萧衍的三省六部制的国家管理机构体系,进行了功能优化和职能规范,由此形成了以后中国历朝历代的基本国家组织制度,为现代国家的形成和治理奠定了基础。
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代是世界历史上,中国文化第一次系统而大规模地向中亚、中东和欧洲传播的时代。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在秦朝之前,中国没有建立大一统,中国各地战乱频繁,文明与野蛮混杂,中国之外的人民看不出中国和中国人跟他们有什么不同,他们看到中国人跟他们一样,也是吃吃喝喝、打打杀杀,遇到高兴时,也会杀几个俘虏,搞一餐丰盛的人肉宴席!秦朝建立后,中国周边地区特别是中国西北和北方地区的人民,看到一个让他们心动和敬仰的中国,因此学习中国话,学习和追求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学习中国的文化和技术才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必需(就像清朝末年中国人崇拜和学习洋人一样)。
在秦朝、汉朝、晋朝时代,国家的文化和技术完全掌控在国家统治阶级的手里,只有王族、贵族和士族才能学习文化和技术,普通老百姓不能写字,不能学习国家典籍、文献和著作,也不能学习和研究技术,否则以窃国谋反问斩。因此,一般外国人在中国只能学到当时中国人的普通生活方式,他们要学到社会上层的生活方式都不可能,更不用说中国的文化和技术了。
只有在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代,由于社会动乱,朝廷崩溃,国家朝廷的天文台、图书馆、文献馆、档案馆和工艺馆等才会被迫开放,被随意阅读和拿走!掌握这些文化和技术的中国本土的思想家、学者、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和工匠才会逃离国家,投靠境外势力。
如果中国的书籍和专业人才没有进入中亚、中东和欧洲,那些地区到今天仍然是一遍黑暗!为什么这样讲?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们打一个比方,现在有人要给非洲一个与世隔绝的非洲土著人传播中国的生活方式、文化和技术。他要怎么做?可想而知,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要完成这项工作,第一,他必须教他们汉语,汉语是学习中国文化方式、文化和技术的重要工具,但是学习一门语言非常困难,这个世界有很多人并不会说话,他们只会叫喊或者哭闹,如果他们不能很快学会汉语,这项工作就此结束;第二,向他们鼓吹和灌输中国的生活方式比他们那种摘野果吃、追杀动物、住窝棚的生活方式要美好得多,当时如果他们不相信你的鼓吹,文化输出工作又要结束了!第三,他们都是学会汉语,接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后,非洲兄弟要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化和技术了,但是如果他们不掌握中国思想、文化和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艺,他们如何掌握这些复杂而高深精神粮食,因此思想家、学者、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和工匠必须登场,建立大量的学堂和研究所开始教育他们,通过老师与学习手把手的耐心教育方式,使他们一步一步、循次渐进地成长起来。只有顺利走完这三步,中国文化才能勉强传播给这些非洲土著!
我们可以想象,在远古时代文化传播是极其艰难的工作,谁也不会无缘无故去做这样的事情,只有巨大利益诱惑,以及生死攸关的原因,才会导致文化和技术传播。
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代,由于外族人已经看到了秦朝、汉朝及晋朝时期中国社会和经济的繁荣,人民的富裕和体面生活,因此外族有学习中国和中国人学习觉悟和动力,而国家动荡,朝廷崩溃,国家典籍和文献等散落民间,思想家、学者、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和工匠等国家人才流离失所,渴望寻找新主人接纳,给他们工作机会及生活保证。如此才使捷足先登的氐族、匈奴族、鲜卑族等民族精英和势力,趁着社会混乱,收罗中国的文化典籍、文献和书籍,以及思想家、学者、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和工匠等国家人才等逃亡今新疆、西亚、中东和欧洲等西方,发展他们的民族事业和国家,而中国的语言、文字、典籍、文化和技术就这样进入西方世界。
普通历史知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由于受到中国王朝的打击,因此匈奴、氐族、丁零等民族的西迁是被迫的,他们迁徙就是一群被汉军打得落荒而逃、狼狈不堪的北方游牧民族和难民逃去西方避难。其实,这些民族的西迁,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民族迁徙。
秦国和秦朝与这些民族和平共处了600多年,秦人与他们战争都是边境小规模冲突;在汉朝进400年的历史中,汉人与他们战争虽然被描写得比较猛烈,但是汉朝并没有消灭他们的能力和决心,这些民族根本仍然非常牢固强大。因此,这些民族西迁后,他们仍然将民族的大本营和根据地留在中国西北和北方周边,并通过他们设立在中国周边的大本营和根据地不断从中国母体上吸收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养分。
因为,西方世界本土文化和宗教才开始萌发,西方世界开始摆脱原始部落社会,逐步走向城邦和国家社会。
当然,世界的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在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代由于欧亚大陆整体处于动荡之中,各地人民生活困苦艰难,为了寻求精神安慰,佛教在西域、东南亚和中国地区兴起。北传佛教即大乘佛教(一种改良过的西域佛教,宣扬普度众生),从西域进入中国北方地区,得到民众广泛信仰,这个阶段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大型佛像群石窟开始兴建。南川佛教(为原始佛教和小乘佛教,讲究自修自渡,顿悟成佛)从东南亚经过广州、泉州等口岸传入中国南方,梁武帝萧衍修行佛道就是南川佛教,南传佛教也称浮屠教、波罗浮屠教,波罗、浮屠都是对佛的称呼。现在潮汕地区人民仍然称呼佛为“波罗”;广东惠州市博罗县有中国著名的佛寺——礼佛禅寺,禅宗是南传佛教的重要流派,禅宗是南朝梁武帝时期,由从东南亚来中国的达摩祖师亲自传授,而流行于中国。
总之,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https://www.lewenvuxs.com/4069/4069242/51004419.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u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