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御门听政


织造厂之前建的厂房还有许多空置,直接划出一块来做为医院用地。

  朱由校已经将玻璃的生产练的娴熟,同时还将望远镜的制造技术也完全掌握。

  光学显微镜的制工艺并不复杂,唯一比较困难的就是没有强光光源。

  侯平只能用折射原理做了一个采集太阳光的集光桶来当作光源。

  这就导致这台显微镜只能在有强光照射的时候才能使用。

  虽然用起来很麻烦,但是总比没有强。

  这边侯平正在紧张的筹备大医馆的事情。

  那边佟黑还终于再次来到了织造厂。

  双方也确定了首批货物的交易,总价高达五万两银子。

  跟随佟黑还一起的范明,当场付了两万五千两银子。

  首批货物主要还是以棉布为主,棉甲则只订了一千套,其中两百套是带铁片的。

  以织造厂现有的人力规模,要加班生产一个月才能勉强生产完成这批订单。

  仅首批订单就将产能撑爆,可见扩充产能已经刻不容缓。

  ……

  正月十六日,青州举人张其猷上《东人大饥指掌图》,其上还写了诗,诗中多有“母食死儿,夫割死妻”之语。

  此图一出朝堂哗然,见之者,无一不潸然泪下。

  谁都没想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的这场旱情会有如此严重的影响。

  在朝廷赈济十万石之后,非但没有缓解,反而灾情愈演愈烈,更有扩大趋势。

  而同样遭受了严重旱情的通州已经完全消弥了灾情。

  毫无疑问,这次灾情贡献最为突出的是通州的下等县漷县。

  据统计,通州灾民总计约七万人。

  由于漷县持续赈济灾民,约超过两万人接受到了直接赈济。

  再加上其它地方也因受到漷县出色赈灾能力的影响,这次通州赈灾出其的清廉。

  使得朝廷下发的七万赈济粮几乎都实地用到了赈灾上面。

  这就是典型的示范效应带来的好处。

  而山东的旱情则恰好相反,虽然朝廷拨了粮赈济,但是真正用到实际赈灾中的寥寥无几。

  而且一些官员为了能得到更多的赈灾粮,甚至故意将灾情扩大。

  这也是导致灾情越赈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月十八日,万历皇帝下旨褒奖通州各级官员,同时宣布将通州划为抚治特区,由太孙府统辖施政。

  晋升阁臣李三才为太孙少保;调山东按察使高第任太孙府詹事。

  高第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后观政户部,翌年任临颍知县赈灾救荒,“医活数万人”。

  为官廉洁,缴上来的赋税不拆封就直接送到开封府,由此杜绝了耗羡的弊端。

  由于征税方面的政绩比较突出,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调任户部主事,翌年被派往苏州钞关收商税。

  其后又转任户部主事管禄米仓、升户部员外郎、外放大同知府、湖广右参政、山东按察使等。

  从他的履历来看,就知道此人对于商税之道功力颇深。

  因此有不少人认为此举是万历皇帝在为税赋新措保驾护航。

  除了两位倍受关注的重点职务外,太孙府的一众署官也都有任命。

  其中就有侯平之前打算拜师的名儒刘宗周,他被任命为太孙府主簿。

  正月十九,淮安府上奏,山东饥民流离入江淮一带,卖儿女求生者不计其数,已经成人市。

  户部议发太仆寺银十六万两以及分振米六万石、平粜米六万石赈灾。

  万历皇帝批准了此次赈灾粮款。

  二十一日,又遣监察御史过庭训星夜赶往山东监督赈灾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安抚山东民心。

  不久,过庭训和山东巡抚钱士完上救荒事宜十二条的奏折,万历皇帝全部同意。

  本以为这次灾情至此应该告一段落,然而还没过几天,灾情便又进一步扩大。

  由于淮安和徐州本就存粮不多,大量灾民的涌入,导致这两地也出现粮荒。

  而河南也同样因为大量灾民涌入,部分存粮本就不足的地方也出现粮荒。

  二月初七,巡按唐世济上奏,请求允许改折漕粮,免除还未征收的米麦粮食赈灾。

  漕粮也就是税粮,是由国家统一代收、运输和储存的粮食。

  改折,就是改变为由地方政府和私人代收、运输和储存,提高了粮食运输效率。

  对地方上来说大有好处,但是于国家而言,等于是削弱了国家对当地粮食储备的主导权。

  这对朝廷来说其实就是在饮鸠止渴,可是现在灾情如火,如果不同意的话,灾情进一步扩大,事态只怕真要失控。

  万历皇帝内心无比愤怒,可是他对这种情况也是毫无办法。

  如今灾情如火,不救:便失掉天下民心;

  救:则进一步丧失朝廷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权。

  相比起失掉民心,他也只能无奈的向地方政府妥协。

  二月初八,正准备下谕旨同意各项救灾所请,太孙府突然上奏一封紧急奏折。

  其大概意思就是现在通州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人手建设,请朝廷允许设专项通道引山东饥民入通州。

  现在对朝廷来说,最难处理的就是山东饥民四处跑的问题。

  如果真的有一个地方能妥善安排这许多饥民,这无疑解决了所有地方的问题。

  二月初九,万历皇帝罕见的主动召开了朝会。

  近三十年来,除却去年梃击案外,这是万历皇帝第二次上朝。

  满朝文武都有惊呆了,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样的大事要惹得皇帝他老人家亲自上朝。

  似乎最近除了山东的灾情外也没什么别的事。

  按以往的尿性,这种事皇帝不是都下几封谕旨就完事了吗?怎么会弄到开朝会的地步。

  明朝的朝会流程涉及多个环节。

  从官员的进入、排列、到皇帝的到达、早朝的开始,以及奏事的进行,都有严格的规定和仪式。

  这是侯平第一次正式参加大明的朝会。

  早上三点多就起床洗漱,穿好朝服,前往皇宫门口等着。

  凌晨五点时,宫门开启,从左掖门(武将走右掖门)进入皇宫。

  在金水桥南侧按照文、武分为左右两班,并根据各自的品级排好队伍,越到前面品级越高。

  此时起就有负责纠察的御史在旁监督,凡是有咳嗽、吐痰、拥挤或仪态不整的都会被记录下来,朝后会处罚。

  鸣鞭之后,官员们就排队前行到达奉天门丹墀前,在御道两边站好,静候皇帝上朝。

  随着钟鼓司奏乐之后,皇帝在众大汉将军和锦衣校尉的护卫下,到达奉天门。

  皇帝座上御座之后,再次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文武两班齐头并进步入御道。

  此时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之礼,是为“大班”。

  公侯、驸马、伯自成一班(勋戚班),居武官班前而稍离。

  至此,朝会正式开始。

  没错,这奉天门前的广场,就是皇帝和朝廷大员一起办公的地方。

  所以朝会也被称为“御门听政”。


  (https://www.lewenvuxs.com/4264/4264687/11110931.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u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