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巍巍大唐:开国 > 第七章 太原失陷(2)——齐王失城

第七章 太原失陷(2)——齐王失城


  从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开始,刘武周基本上与李唐王朝是同步发展的。那个时候,李渊晋阳起兵。趁着李家父子进军关中,经略长安的间隙,刘武周借机壮大,成为了李唐王朝在山西最大的军事隐患。

                  到了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唐朝的内外形势,逐渐趋于稳定。于是,唐王朝开始将进攻的目标,锁定到了日益坐大的刘武周政权。唐高祖李渊的想法是,为了尽快东进中原,只有速战速决,迅速消灭刘武周,清除掉这个盘踞在太原周边多年的肘腋之患。

                  可是,令唐高祖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态势,却远远出乎他的预料。唐朝即将面临的,将是一场极其艰难的恶战。而且,李渊显然低估了刘武周的实力。刘武周这个对手,是继薛举、薛仁杲父子后,唐朝所遇到的第二个强劲的对手。他对唐朝造成的伤害,丝毫不亚于曾经张牙舞爪的薛家父子。

                  更让李渊没有想到的是,还没等唐军发起进攻,刘武周却主动来招惹唐朝了。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刘武周亲率大军,入侵太原。不仅如此,更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还在后面。被李唐视作龙兴之地,固若金汤的太原城,竟然轻易地被刘武周占领。太原一丢,整个唐王朝的河东防线,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黄河渡口完全暴露在了刘武周的兵锋之下。

                  事实上,太原失守,在某些方面是存在先兆的。军事问题,只是一方面。关于唐廷军事上的失误,后文会马上写到。除了军事失误,太原失守,还存在着两个重要的内因和外因。这两个因素,间接导致了太原的失守。

                  首先,先来看外因。

                  太原失守的外因,正是突厥势力的从中作梗。众所周知,刘武周的背后是突厥。一直以来,刘武周是突厥扶植的一股割据势力。所以,在刘武周与唐朝的战争中,突厥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从北周时期开始,突厥便是中原王朝在北方最大的外敌。可以说,突厥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过。后来,隋朝建立,隋文帝通过战争的手段,一举打败了突厥,致使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因而,突厥被迫向隋朝称臣。

                  但是,突厥毕竟是曾经的草原霸主,它不甘心永远臣服隋朝,当隋朝的边关“马仔”。所以,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第二次北巡,被始毕可汗的数十万突厥骑兵,围困在了雁门郡。“雁门之围”后,突厥与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从此之后,突厥开始不断南下,袭扰隋朝的边境重镇,这才给刘武周创造了崛起的机会。

                  隋末天下大乱,中原陷入一片战火。看到中原混乱,不甘寂寞的突厥人,便想借机大捞一笔,趁火打劫。甚至,到了后来,突厥还想操纵中原局势,将中原地区的一些割据势力,变成自己的附庸,从而一点点向中原内地渗透。

                  前文提到过,李渊晋阳起兵之时,为了稳住突厥,不希望突厥趁自己进军关中之际,从背后捅刀子,袭击太原。因此,在正式起兵之前,李渊委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卑辞厚礼,不惜以一种屈辱的姿态,换取突厥保持中立:

                  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  (《资治通鉴》)

                  然而,李渊称帝之后,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唐高祖不是傻子,他当然明白,突厥所有的举动,都是希望唐朝成为突厥在中原扶植的傀儡。为了不让突厥的阴谋得逞,唐朝建立之后,便开始了统一天下的进程。在建国的头两年,李唐王朝先后出兵,扫平了陇西薛氏、河西李轨两大割据势力,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统一。

                  李唐统一西北,无疑是给了突厥兜头一锤,深深触碰到了突厥的既得利益。因为无论是薛举,还是李轨,西北地区的这些割据势力,都与突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李轨的麾下,就拥有一支骁勇善战的西突厥骑兵。

                  唐朝连续消灭了陇西薛氏、河西李轨两大政权,一举囊括西北,摆明了,是在和突厥人叫板,将突厥的势力从西北驱逐出去。面对唐朝这种强硬的举动,突厥也不是吃素的,它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遏制唐朝统一战争的推进。如何遏制呢?突厥人想到了一个办法,总结起来,四个字:以汉制汉。

                  所谓“以汉制汉”,简单来说,就是突厥在唐朝周边地区,扶植多个割据势力,借助这些割据势力,压制李唐王朝的发展空间。当时,突厥主要扶植了两大割据政权,它们分别是:山西刘武周、朔方梁师都。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隋朝的朔方鹰扬郎将梁师都,发动兵变,杀害了郡丞唐世宗,占据朔方郡,自称大丞相,北结突厥。随后,梁师都率领部曲,攻陷了雕阴、弘化、延安等郡,占据了今天陕北延安的部分地带。

                  梁师都占据延安后,便自立为帝,国号梁,改元“永隆”。不久,突厥始毕可汗也承认了梁师都的合法地位,赐予他“狼头纛”大旗,册封为“大度毘伽可汗”,又称作“解事天子”。从此,梁师都便成为了突厥所扶植的一个傀儡政权。

                  可以说,突厥在山西扶植刘武周,在朔方扶植梁师都,等于是在唐朝的东、北两个方向,布下了两颗钉子。刘武周、梁师都,成为了突厥牵制唐朝的两枚棋子,突厥不断怂恿他们,向唐朝发起进攻。

                  比如,武德二年(619年)二月,始毕可汗率领突厥主力,渡过黄河,来到夏州。夏州是梁师都的老巢,从此地往东南方向,可以直面长安;同时,向东又可联合刘武周。始毕可汗驻军夏州,正是为了方便联络梁师都和刘武周,相约共同夹击唐朝,对其施压,形成泰山压顶之势。

                  始毕可汗先是前往夏州,与梁师都合兵一处。同时,他又拨给了刘武周五百骑兵,撺掇刘武周从句注出兵,入寇太原,一举夺下李唐的龙兴之地。其实,对于太原,刘武周一直是垂涎三尺,加上背后有突厥撑腰。刘武周开始变得底气十足,磨刀霍霍,准备对太原城发起进攻。

                  不料,就在此时,却发生了一个意外,怎么回事呢?突厥内部出事了,始毕可汗突然去世了。始毕可汗临终之前,由于其子什钵苾年幼;所以,按照突厥习俗,由始毕可汗的弟弟俟利弗设,继承汗位,这就是突厥历史上的“处罗可汗”。因为突厥国内易主,所以,刘武周入侵太原的计划,只能被暂时搁置。

                  早在始毕可汗去世之前,唐高祖李渊就已经得到了情报,突厥与梁师都、刘武周相互勾结,如果不是突厥在背后支持,刘武周也不会这么狐假虎威。但是,唐高祖此时还不想和突厥公开撕破脸,就目前形势而言,唐朝对待突厥的策略,还是以笼络,安抚为主。于是,李渊委派右武候将军高静,带上丰厚的财物,出使突厥。

                  结果,高静刚走到丰州,就得知了始毕可汗去世的消息。因此,高静便停下了脚步,将这些财物交由当地官府,封存于府库。可是,突厥方面知道了这件事,很不高兴,觉得唐朝太不把我们突厥人放在眼里了。

                  因此,突厥大军出动,准备进犯唐朝。为了避免与突厥发生冲突,最后,丰州总管张长逊派遣高静,从府库中取出这笔财物,以馈赠的名义,将其送给突厥。突厥得了钱财,贪婪的本性,立刻暴露无遗,马上引兵退去。

                  太原的失守,突厥势力的从中搅局,是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太原失守,还存在着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那就是,驻守太原的唐朝守将,实在是太不称职了。唐朝的太原守将,不是别人,正是唐高祖李渊的四儿子——齐王李元吉。对于太原失守,李元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齐王李元吉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成为太原失守的主要责任人呢?若要知道这一切,就必须要了解李元吉的为人,以及他在镇守太原期间的所作所为。用四个字来形容李元吉,这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

                  齐王李元吉,是唐高祖李渊和太穆皇后窦氏的小儿子。李渊与窦皇后夫妻,总共生有四子一女。儿子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女儿则是平阳昭公主。在李渊的四个儿子中,李玄霸英年早逝。所以,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兄弟三人,就成为了李渊最主要的三个儿子。

                  众所周知,李渊的儿女,个个不凡,李建成沉稳睿智,李世民文韬武略,平阳公主巾帼不让须眉。唯独这个李元吉,是李渊儿子里的一个另类。李元吉虽然也是李渊的儿子,但他却是李渊三个儿子中最不成器的一个。暴虐、残忍、骄横、外强中干、色厉内荏,是李元吉身上最为鲜明的特征,几乎成为了这位齐王殿下的形象代名词。

                  李渊晋阳起兵之时,由于李元吉尚且年少,当时,仅仅才十六岁。所以,李元吉并没有跟随父兄,一起进军关中,而是被封为姑臧郡公、太原太守,留守太原,负责防备突厥和刘武周,从背后偷袭太原;后来,李渊占据长安,进位唐王,李元吉晋爵齐国公,总十五郡诸军事,加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唐朝建立后,李元吉被封为齐王、并州总管,继续坐镇太原,执掌整个山西地区的军政要务。

                  问题是,李元吉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是一个十足的“混世魔王”。根据史书记载,李元吉骁勇善战,擅长使用马槊,力大无穷。可是,李元吉虽然武艺高强,但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败家纨绔。比起文武双全的大哥李建成、以及军功彪炳,百战无敌的二哥李世民来,李元吉和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初,元吉生,太穆皇后恶其貌,不举,侍媪陈善意私乳之。及长,猜鸷好兵,居边久,益骄侈。常令奴客、诸妾数百人被甲习战,相击刺,死伤甚众。后元吉中创,善意止之,元吉恚,命壮士拉死,私谥慈训夫人。  (《新唐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高祖诸子》)

                  或许,是从小到大的娇生惯养,养成了李元吉残暴、任性的秉性,加上长期坐镇太原,天高皇帝远,也让李元吉变得为所欲为。因此,李元吉镇守太原期间,干出了不少出格的事情。

                  根据以上的记载,李元吉生性骄横跋扈,生活穷奢极欲。譬如,李元吉曾经蓄养了数百名奴婢与侍妾。面对这么多如花似玉的佳人,李元吉一点都没有怜香惜玉的意思,经常让她们穿上铠甲,陪自己玩打仗的游戏,结果往往是死伤无数,李元吉也总是处处“挂彩”。看到李元吉如此胡闹,他的乳母陈善意,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好意规劝了几句。没想到,李元吉听完,火冒三丈,居然命令手下的大力士,将自己的乳母给活活打死了。

                  知子莫若父,作为父亲,李渊当然清楚自己这个小儿子有几斤几两。所以,李渊是不会让李元吉一个人,在太原无法无天地折腾下去。因此,在任命李元吉为并州总管不久,唐高祖便给他派了两个助手:殿内监窦诞、右卫将军宇文歆。

                  唐高祖之所以要给李元吉派这两个助手,主要有两层考虑。一方面,是要让窦诞、宇文歆管住李元吉;另一方面,则是要让这两人好好帮衬齐王,守卫太原,防止刘武周、宋金刚率军来袭。并且,殿内监窦诞此人,还是唐高祖李渊的驸马,娶了唐高祖的女儿襄阳公主为妻,所以,若论亲疏,窦诞还是李元吉的妹夫呢。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李元吉就是一个长不大的“熊孩子”,尽管成为了掌管山西的一方藩王;可是,李元吉依旧不改顽劣习气,照样我行我素,不仅没有收敛,反而越发变本加厉,没有一丝一毫的节制。

                  前文介绍过,李元吉喜欢打猎,他每次外出打猎,装载捕捉猎物的罗网,就足足多达三十多辆车。甚至,李元吉对于打猎这项爱好,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那么,他痴迷到了何种地步呢?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宁三日无食,不能一日无猎。”

                  不仅如此,李元吉在太原蹂躏百姓,横行霸道的恶名,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先前,唐高祖专门给李元吉配了两个助手:窦诞、宇文歆。没有想到,他们其中之一的窦诞,不仅没有起到规劝齐王的作用,反而跟着李元吉一块胡闹,搞得太原城中一片鸡飞蛋打,民怨沸腾。

                  因为李元吉酷爱打猎,窦诞经常陪着李元吉,外出打猎,大肆践踏老百姓的庄稼,还放纵身边的鹰犬,随意劫掠百姓用物。更加过分的是,李元吉还公然在大街上,拿着弓箭胡乱射人,看着路人躲避箭矢的样子,觉得尤为新鲜。夜间,李元吉更是有恃无恐,私入民宅,奸淫良家妇女。

                  齐王在地方横行霸道,骄奢淫逸的种种劣迹,招致了当地百姓的不满。一时间,李元吉在太原城内,声名狼藉,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负责辅佐李元吉的右卫将军宇文歆,看到窦诞和齐王如此胡闹,屡次劝谏,可是,却都被李元吉置若罔闻。万般无奈之下,宇文歆只能将齐王的不法行为,上报给了唐高祖李渊,弹劾李元吉与窦诞:

                  王数与窦诞纵猎,蹂民田,纵左右攘夺,畜产为尽。每射於道,观人避矢以为乐。百姓怨毒,不可与共守。  (《新唐书》)

                  接到宇文歆的弹劾上疏,唐高祖也觉得这一次,李元吉做得有些出格了,实在不适合继续坐镇太原。为了平息众怒,李渊下令,免去李元吉并州总管之职,让他马上回京述职。李元吉顿时懵了,看来这次,老爸是真的生气了。但是,李元吉又不想离开太原,这种恣意妄为的日子,总比待在长安,束手束脚强得多。

                  李元吉不愧是个“奇葩”,他为了能够继续留在太原,胡作非为,居然自编自导,上演了一出闹剧。怎么回事呢?原来,李元吉找来了一帮“群众演员”,让他们假意挽留自己。然后,这位李家的二世祖,遂以“父老诣阙”为由,上奏唐高祖。李渊明知这是一场闹剧,但是出于一片舐犊之心,心一软,便同意李元吉继续留在太原。

                  毫不夸张地讲,太原此时的军事形势,已然是危机四伏,暗流涌动。对外,刘武周、突厥虎视眈眈,对太原步步紧逼,颇有大举进犯之势;对内,驻守太原的齐王李元吉,终日胡作非为,蹂躏百姓,致使民怨沸腾,太原防守空虚。种种迹象,似乎已经为太原的失守,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终于,该来的总归要来。到头来,战争的阴霾,还是向太原袭来。武德二年(619年)四月,李唐王朝与刘武周政权之间,一场至关重要的太原攻守之战,正式拉开了序幕;一场硬碰硬的恶战,也由此展开!

                  之前,宋金刚率领四千残兵,投奔刘武周。自从宋金刚来投,刘武周便十分看重他,封其为宋王,授以兵权。同时,宋金刚也和刘武周攀上了姻亲,主动休妻,求娶了刘武周的妹妹。因此,宋金刚自然是不遗余力地为刘武周出谋划策。于是,宋金刚便向刘武周献上一计,他建议宋金刚,“图晋阳,南向争天下”,应该趁势发兵,夺取太原,以太原为根据地,南向逐鹿中原。

                  刘武周本人,其实早就盯上太原这块肥肉。而且,刘武周自恃有突厥支持,麾下兵强马壮。故而,在突厥、宋金刚的不断怂恿之下,本来就蠢蠢欲动的刘武周,终于下定决心,进攻太原。

                  武德二年(619年)夏四月,刘武周联合突厥,大举进逼太原,屯军于黄蛇岭。此刻,刘武周大兵压境,声势浩大,直逼榆次县。别看李元吉平日里不可一世,牛气冲天的。但是,真要面对这样严峻的敌情,李元吉竟然一点主意都没有,他没有二哥李世民的军事天赋,充其量就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败家子。没办法,李元吉只能临时抱佛脚。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李元吉手上,实在无兵可调,无将可用。于是,李元吉只好派遣车骑将军张达,率领一支步兵,前去迎敌。要知道,刘武周的麾下,大部分都是被突厥武装起来的骑兵。如今,李元吉就只拨给张达一小股步兵,让他去阻挡刘武周的铁骑,摆明了就是让他去白白送死。

                  所以,张达以兵力太少为由,拒绝出战。谁曾想,李元吉才不管这些,凭借齐王的身份,强逼张达出战。张达虽然心中愤恨不已,也只能硬着头皮出战。果然,刚到前线,张达率领部队,与刘武周还没打上几个回合,唐军几乎全军覆没。

                  张达明白,李元吉这是故意拿自己当“炮灰”,拿自己当抵御刘武周的“挡箭牌”。张达越想越生气,恼羞成怒之下,向刘武周投降。不久,刘武周以张达为向导,率领大军,攻陷了榆次县。

                  刘武周攻破榆次,等于是袭破了拱卫太原的第一道防线。紧接着,刘武周继而向太原快速推进,大肆攻掠太原周边地区。刘武周的意图很明显,希望以蚕食战术,对太原形成合围。这一下子,李元吉彻底慌了,急忙率军出战,阻击刘武周。在唐军将士的奋力抵抗下,刘武周被暂时击退。

                  与此同时,刘武周进犯太原的消息,传到长安。唐高祖李渊也开始紧张起来,他非常清楚,李元吉不是李世民,凭他那两下子,根本就不是刘武周的对手。所以,唐高祖急令太常卿李仲文,率军驰援太原。

                  唐朝从长安方向,派出援兵,刘武周、宋金刚也没有闲着。虽然,唐军暂时击退了刘武周。不过很快,刘武周再次卷土重来。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刘武周率领大军,攻破平遥,再度逼进太原。

                  此次围攻太原,刘武周兵分两路,一路由自己率军,从正面进攻。至于另一路人马,刘武周任命宋金刚为西南道大行台,率军三万,攻略西河郡,从侧翼包抄太原。两路兵马齐头并进,直取太原。

                  当初,李渊宣布晋阳起兵,传檄各郡,唯独西河郡守军,拒不听令。于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率领偏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西河郡,擒杀西河郡丞高德儒。因此,晋阳起兵的第一仗,并不是与宋老生的“霍邑之战”,而是“西河之战”。现在,宋金刚攻略西河郡,直逼太原,也是为了策应刘武周主力,从正面进攻太原。

                  果然,刘武周所率的主力部队,确实在正面战场上,对唐军造成了很大的军事威胁。六月初十,刘武周攻克介州,唐军败绩。得知介州失陷,李渊不禁担忧起来。不过,唐高祖很快反应过来,做出了应对之策。不利的战局,并没有吓倒李渊,唐高祖立即派遣左武卫大将军姜宝谊、行军总管李仲文,率军抵御刘武周。

                  姜宝谊、李仲文二将,率军开拔还没过多久,就与刘武周的部队,狭路相逢。当时,刘武周的部将黄子英,陈兵于雀鼠谷。很快,唐军也行进至雀鼠谷,与黄子英部迎头撞上,两军势必要有一战。

                  黄子英拿出了当年李家父子对付宋老生的故伎:诱敌深入。首先,黄子英派出小股部队,向唐军挑战。唐军对其发起试探性进攻,黄子英佯装败走。如此三番两次后,姜宝谊、李仲文误以为对方不敌,于是指挥部队,倾巢出击。结果,敌军伏兵四起,唐军大败,姜、李二人被俘。

                  当然后来,姜宝谊、李仲文二人,趁着刘武周防守疏漏之际,重新逃出生天。逃回唐朝后,唐高祖并没有对这两人秋后算账;而是允许他们戴罪立功,继续带兵出击,挡住刘武周的攻势。

                  唐军兵败雀鼠谷,令唐王朝在军心,士气方面,备受打击。自从刘武周入寇太原以来,战局的发展,对唐朝极度不利。唐军在前线屡屡受挫,太原周边的郡县,连续失陷。所以,太原目前的情形,很不乐观,唐高祖李渊为此忧心忡忡。就在此时,有人却主动来向李渊请缨,谁呢?尚书右仆射裴寂。

                  裴寂是唐朝的主要开国功臣之一,无论是劝说李渊晋阳起兵,还是促使李渊称帝,裴寂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拜裴寂为尚书右仆射,刘文静为纳言,同时位居宰相。

                  作为太原元谋的重要功臣,唐朝建国后,裴寂与秦王李世民、刘文静,一起获得了一项“特恕二死”的特权。在大唐朝堂之上,裴寂的政治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堪比百官之首,领袖群臣。

                  而且,从个人情感方面,唐高祖也十分宠信裴寂,他对裴寂的信任,甚至到了亲密无间的地步。根据《旧唐书·裴寂传》的记载:

                  诏尚食奉御,每日赐寂御膳。高祖视朝,必引与同坐,入阁则延之卧内,言无不从,呼为裴监而不名。当朝贵戚,亲礼莫与为比。

                  裴寂不仅因功被拜为尚书右仆射,而且,唐高祖对他信任有加,每天都要恩赐御膳给他。不仅如此,李渊每次临朝,都要邀请裴寂,与其同座;散朝之后,又将他留在宫中,对他是言听计从。更重要的是,李渊称呼裴寂时,从来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其为“裴监”。因为,裴寂曾经担任晋阳宫监。裴寂当时所享受的待遇,朝中文武无人能及。

                  此次,刘武周入侵太原,来势汹汹,唐军节节败退。这让裴寂看到了机会,他想用实实在在的战功,向同僚证明,自己是有军事才能的。于是,裴寂主动向唐高祖请缨,愿意率军,前去讨伐刘武周。

                  李渊正为太原战事发愁,见裴寂主动为自己分忧,自然十分欣慰。因此,唐高祖任命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以宰相职衔挂帅,率领唐军主力,征讨刘武周。同时,李渊还允许裴寂临机决断,便宜从事。

                  在李渊委派裴寂率军出征,攻打刘武周的时候,武德二年(619年)七月,宋金刚引军攻打浩州,之后退兵。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唐王朝与刘武周的军队,在太原一带,打得如火如荼。偏偏这个时候,盘踞在朔方的梁师都,也来趁火打劫,趁着唐朝与刘武周激战之际,也想从中横插一杠子。

                  武德二年(619年)八月,梁师都联合数千突厥骑兵,进犯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当时,驻守延州的唐朝守将,正是行军总管段德操,他认为,自己手上兵力太少,不能硬拼。于是,段德操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等梁师都兵马疲惫,士气低落之时,再发起突然袭击,一举击溃梁师都所部。

                  到了九月份,段德操发现,梁师都的军队,开始出现了松懈。紧接着,段德操兵分两路,对梁师都所部发起突袭。一战下来,梁师都所部遭到重创,大败溃逃。而段德操则率领唐军,乘胜追击,追亡逐北二百余里,袭破魏州,俘虏男女两千余口,大获全胜,将梁师都打得大败。

                  无论是刘武周攻陷平遥、介州,还是宋金刚攻打浩州、梁师都围攻延州,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都是在为进攻太原做准备工作。如果强攻太原,即使最终打下太原,刘武周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因此,刘武周、宋金刚针对攻打太原,采取的是四面出击,步步蚕食的战术。刘武周之所以不直接进攻太原,而是先攻略太原周边郡县,目的就是对太原形成包围态势;包围太原之后,并不急于攻城,吸引各路唐军,前来驰援太原。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四个字:围城打援。通过消灭各路唐朝援军,彻底瓦解太原守军的斗志。

                  最后,太原城外的一场决战,终于到来了。这场决战的胜败与否,直接导致了太原的失守,这就是发生在介休城外的——“度索原之战”。此次的“度索原之战”,与一年前的“浅水原之战”,何其相似,唐军同样付出了惨重的牺牲。

                  前文提过,太原战事不顺,唐军屡屡失利。宰相裴寂为了博取军功,主动向唐高祖李渊请缨。前线战况陷入胶着,李渊这个时候也是病急乱投医,任命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命令他统领大军,抗击刘武周、宋金刚。

                  问题是,裴寂就不是一块带兵打仗的材料,此人缺乏军事谋略,根本不通兵事。果然,裴寂带兵出征,不仅让他栽了一个大跟头,也让唐朝在与刘武周的对峙中,蒙受了巨大损失,吃了大亏。

                  裴寂率领大军,从长安出发,一路向山西挺进。很快,裴寂所部,行进至介休一带。故而,两军的决战,便在介休展开。当时,宋金刚占据介休城池,凭借城防优势,阻挡唐军于坚城之下。裴寂赶到介休之后,才发现宋金刚已经占领介休。没办法,裴寂只得移驻度索原,与宋金刚对峙。

                  将军队驻扎于度索原,这可是犯了致命的兵家大忌,为什么呢?因为度索原此地,极度缺乏水源。唐军将士的饮水,都是取自营地附近的山涧水。万一宋金刚派兵掐断水源,唐军势必陷入绝境。不懂军事的裴寂,忽略了这重要的一点。

                  怕什么来什么,宋金刚发现了唐军缺水这一短板。于是,宋金刚暗自派兵,切断了唐军的水源。在战争当中,有的时候,水源要比粮草更重要。水源被断,唐军等于是没有了饮水供应。况且,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此时又断了水源,这对唐军而言,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如此困境之下,裴寂又昏招迭出。为了解决饮水问题,裴寂竟然下令,命全军拔营,前往水源充足的地方驻扎。可是,数万唐军同时拔营,肯定不会有序地后撤。如果队伍中出现混乱,宋金刚趁其不备,发起突袭,唐军必败无疑。然而,裴寂这个时候已经急眼了,根本顾不上这么多,命令各部,拔营后撤。

                  果然,看到唐军后撤,宋金刚觉得时机成熟了。因此,趁着唐军拔营,部队混乱之际,宋金刚亲率主力,突然从唐军背后杀出,展开了猛烈的攻击。由于唐军仓促后撤,一时没有防备,故而遭遇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至于裴寂,面对兵败如山倒的败局,这位宰相大人,一路狂奔,仅用一天一夜的时间,便逃奔至晋州:

                  裴寂至介休,宋金刚据城拒之。寂军于度索原,营中饮涧水,金刚绝之,士卒渴乏。寂欲移营就水,金刚纵兵击之,寂军遂溃,失亡略尽,寂一日一夜驰至晋州。  (《资治通鉴》)

                  度索原之战,唐军遭遇大败,裴寂被迫败走晋州。自从唐军兵败度索原后,晋州以北的大部分城镇,基本落入敌手。当时,只有西河郡一地,尚在李唐手中。先前,刘武周派遣宋金刚,攻略西河郡,直逼太原。多亏了唐朝浩州刺史刘赡,在此率兵扼守。后来,唐将李仲文也引兵进入西河郡,与刘赡共同守城,这才没让刘武周攻破西河郡。

                  裴寂出师不利,丧师失地,致使唐军兵败度索原,晋州以北的大片领土,沦为敌占区。对于河东目前的危局,裴寂难辞其咎。同样,裴寂也有自知之明,他在战败之后,主动上表请罪。没想到,唐高祖不仅不加以严惩,反而对裴寂多加安慰,继续对其委以重任,让他镇抚河东,作为河东地区的最高军政首脑,指挥与刘武周的作战。

                  虽然裴寂逃过一劫,但是,太原眼下的军事态势,已经是岌岌可危。度索原之败,唐朝的援军主力,被彻底击溃。不久,刘武周集结大军,兵锋直指太原。这个时候,太原俨然成为了一座孤城。

                  刘武周大兵压境,驻守太原的齐王李元吉,不知该如何是好。别看这位大爷,平日里耀武扬威,不可一世;但实际上,李元吉就是一个纨绔子弟。面对来势汹汹的刘武周大军,李元吉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拼死守城,而是两个字:逃跑。可是,李元吉自己能够一走了之,那太原城中的军民百姓,又该怎么办呢?李元吉才不管这些人的死活呢,在他看来,保命要紧,至于那些百姓,与我无关,让他们自求多福吧。

                  不过,李元吉也有顾虑,自己毕竟是大唐的齐王、并州总管。如果公然弃城而逃,肯定会引起骚乱。思来想去,李元吉决定上演一出“金蝉脱壳”。他找来司马刘德威,故意连哄带骗,说:“卿以老弱守城,吾以强兵出战。”没想到,刘德威信以为真,竟然真的带领为数不多的老弱病残,留守太原。

                  武德二年(619年)八月十六日,当天半夜,李元吉以领兵出城,与刘武周决战为借口,带上兵马,以及自己的三妻四妾,连夜出城,直奔长安而去。李元吉弃城而逃,等于是完全放弃了太原城。李元吉跑了,太原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城中守军基本丧失了斗志,真的变成了一座孤城,失守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厄运最终还是降临了。李元吉前脚刚走,刘武周大军后脚就来,直抵太原城下,将太原团团包围。仗打到这步田地,太原城内风声鹤唳,人心惶惶。刘武周重兵围城,人人都无心抵抗。此时,太原当地的一个豪强薛深,主动和刘武周里应外合,打开城门,将太原献给了刘武周。至此,李唐的龙兴之地——太原,就这样被刘武周占领。

                  太原失守之后,唐朝在河东的军事局势,陷入了极端被动的不利情况。而刘武周在占领太原之后,则更是志得意满。在他看来,随着太原失守,李唐在河东地区的防线,一溃千里。应该趁着这样绝佳的战机,大举进击,扫荡整个河东之地。说不定,还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战果,也许还能将河东纳入囊中。

                  所以,攻下太原不久,刘武周派遣宋金刚,率军进攻晋州。经过六天六夜的血战,晋州失守,唐军再度战败,驻守晋州的唐朝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不幸被俘。继太原失守后,晋州也被攻破。

                  这是刘弘基第二次战场被俘,上一次被俘,是一年以前的“浅水原之战”,他被西秦薛举所擒。不过,刘弘基很快找了个机会,逃出敌营。后来,李世民率军平定刘武周、宋金刚时,刘弘基也是亲身经历。

                  之后,宋金刚又挥师进逼绛州,一举攻陷龙门。在占领太原之后,刘武周、宋金刚相继攻陷晋州、龙门,将战线推进到与关中接壤的地带。也就是说,刘武周的大军,几乎快要打到唐王朝的家门口了,对关中形成泰山压顶之势。

                  太原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安,李渊勃然大怒。要知道,大唐王朝的根基,全部兴起于太原。如今,太原丢失,唐王朝等于丧失了根基。所以,唐高祖非常生气。盛怒之下的唐高祖李渊,爆发了帝王之怒。因此,唐高祖要对守卫太原不力的人员,进行严惩,只有这样,才能杀一儆百。

                  既然要杀一儆百,最该严惩的,不是别人,正是齐王李元吉。首先,李元吉坐镇太原期间,横行不法,肆意妄为,致使太原民怨沸腾。更有甚者,刘武周大兵压境之时,李元吉作为太原守将,不思如何守城,反而置全城军民于不顾,独自逃命,弃城而走,最终致使太原失守。

                  种种这些,即使杀了李元吉,也不为过。然而,李渊的处置,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李渊觉得,李元吉是自己的儿子,如果处置了他,那无异于是当众扇自己的耳光。更何况,李渊出于一片爱子之心,也不忍心处置李元吉。为了保护李元吉,唐高祖打算找一个“替罪羊”,找谁呢?右卫将军宇文歆。

                  当初,唐高祖委派殿内监窦诞、右卫将军宇文歆,前往太原,辅佐李元吉。结果,李元吉和窦诞在太原胡作非为,搞得太原城鸡飞狗跳。宇文歆多次规劝无效,甚至上疏高祖,弹劾李元吉和窦诞。

                  唐高祖李渊认为,李元吉之所以会有种种荒唐行径,面对敌军弃城而逃,都是因为宇文歆没有起到规劝作用。所以,太原失守后,李渊怒火中烧,把气全部发泄到宇文歆身上,打算严惩宇文歆。有一次,唐高祖当着礼部尚书李纲的面,毫不留情地数落宇文歆,为李元吉开脱:

                  元吉幼弱,未习时事,故遣窦诞、宇文歆辅之。晋阳强兵数万,食支十年,兴王之基,一旦弃之。闻宇文歆首画此策,我当斩之!  (《资治通鉴》)

                  李纲此人前文提到过,这是一个刚直不阿的老臣。李渊因为一时气愤,迁怒于宇文歆,竟然还要扬言杀了他。李纲当然不能坐视不理,无论如何,也要阻止皇帝的意气用事。于是,李纲冒着身首异处的危险,犯颜直谏,替宇文歆辩解。同时,李纲又把矛头,直接指向齐王李元吉和窦诞:

                  王年少骄逸,窦诞曾无规谏,又掩覆之,使士民愤怨,今日之败,诞之罪也。歆谏,王不悛,寻皆闻奏,乃忠臣也,岂可杀哉!  (《资治通鉴》)

                  听完李纲的进谏,唐高祖也缓过劲来。第二天,唐高祖李渊单独召见李纲,特赐御座,对他说道:“我得公,遂无滥刑。元吉自为不善,非二人所能禁也。”之后,李渊下令,释放了窦诞和宇文歆,不予追究。正是因为李纲的极力制止,才避免了一场杀戮,没有让李渊做出不冷静的举动。

                  从武德二年(619年)四月至八月,刘武周、宋金刚对太原一带,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太原方面,由于齐王李元吉守卫不力,弃城而逃,以及唐王朝的种种军事失误。最终,太原还是落入刘武周之手。

                  太原被刘武周攻占,这对于刚刚统一西北的唐王朝来说,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太原,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是帝业兴起之所在。太原失守,唐王朝的根基,遭到极大的冲击,民心与士气,也受到了严重的挫伤。

                  不光如此,太原失守之后,刘武周兵锋所向,连下晋州、龙门,战火席卷了大半个山西。因为太原失守造成的恶性循环,李唐王朝的发祥地——河东,面临着全面沦陷的危险。唐王朝的河东防线,逐渐濒临崩溃,遭到了严重的军事危机。山西的局势,愈发变得不容乐观,不可收拾。

                  一旦山西被刘武周占领,对于唐朝而言,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挫折,也将是政治上的重大打击。失掉河东,也就意味着唐王朝失掉根基,失掉民心。民心若是丢失,那将会比失去城池、土地,还要严重。

                  而且,太原失守,也带来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李唐东进中原的计划,被迫暂时中止。本来,统一西北、剿灭李密叛乱、招抚山东瓦岗旧部之后,李唐王朝下一步的军事计划,便是进军中原,发起东征之战,消灭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两大政权,实现定鼎中原的伟大战略。

                  计划赶不上变化,谁曾想到,刘武周横扫山西,甚至攻陷了太原,一度威胁到了唐朝在山西的稳定。因此,焦头烂额的李唐王朝,不得不暂时停止东进计划,将注意力转移到河东战事上,转移到平定刘武周、宋金刚的作战上。刘武周一日不除,河东便一日不宁,犹如利剑在喉。只有消灭了刘武周,大唐东征,才能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刘武周占领了太原,很快就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势,意欲吞并整个山西。那么,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河东战场之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波折?为什么战争的发展,曾经一度让唐高祖李渊萌生了放弃太原的想法?

                  后来,又是什么因素,使得唐高祖改变想法,坚定了与刘武周一战到底的决心?面对来势汹汹的刘武周,李渊又会委派谁临危受命,前去抗击刘武周大军,消灭这股割据势力,收复太原,稳定山西的军事形势呢?


  (https://www.lewenvuxs.com/4421/4421171/51721468.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u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