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5章
第1385章
《编辑部的故事》彻底火了,要说有多火,就连电视剧里的片头曲和片尾曲都出现在了大街小巷中。甚至于《燕京日报》专门开辟了一个观众互动栏目,专门探讨《编辑部的故事》。
在缺乏公共交流平台的时代,这简直是大杀器。《编辑部的故事》已然成了社会话题,每人都想掺和一脚。
有评论指出,“《编辑部的故事》是部优秀且有特色的电视剧。在这部喜剧片中,没有了说教,知识分子也不再将自己视作人们的“精神导师”,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和世俗性消解了大众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想象性解读——总归是要回归到生活里的,不完美、有缺陷,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色。”
“《编辑部的故事》是华夏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弥散在剧中富有智慧的幽默、带着讽喻的辛辣,“既开创了电视系列片的先河,也拓展了国剧的美学品格”。单元剧的形式,令人们目不暇接地审视着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人们在观剧后“说不出是苦是甜,分不清是我是你”的体验很强烈,可以认为它是一部喜剧,但它似乎又不仅仅是一部喜剧。”
评论普遍认为,选择编辑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展开叙事,是“别有用心”的。
有文坛名宿评价:“编辑部是社会中最活跃和最善思考的部分,彼此之间的同事关系不但能使角色道出华夏的难言之隐,还能展示华夏不同阶段的知识分子的状态。至此,人们很长一段时间将编辑部看成最有思维、望尘莫及的精神境界,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敢言。”
行业剧的星星之火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的燎原之势也与之有关。
观众群区分明显,批评的大多是老年观众,支持的多为中青年。
之所以会如此,也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有关系。
八十年代的“主流”是什么呢?
形象点说,就是一脸严肃。《四世同堂》是严肃的,《我的三个母亲》是严肃的,就连《西游记》也是严肃的。从家庭伦理到神魔志怪,从悲剧到喜剧,统统都是严肃的。
精英文化长着一张严肃的面孔,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国剧调子与后来浸润在大众文化浪潮里的嬉皮笑脸截然不同。《编辑部的故事》这样一部情景喜剧在这个年代就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编辑部的故事》播出不久后,便面临着严苛而尖锐的争议。
被打上“痞子文学”标签的王硕,创作风格很有辨识度。而《编辑部的故事》又有他的参与,自然也会带上这种似乎并不正统的文脉。尤其是中老年观众群体,对王硕式的语言风格接受度不高,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质疑声是“哪有个编辑部的样子,整天就知道瞎贫”。
但与此同时,活跃的年轻观众却从最初的“大跌眼镜”里找到了新的观剧体验,产生了很多议论,达成了不少共识。
这个坐标位于燕京的《人间指南》编辑部,里头的人都或多或少带着些“胡同气质”,油腔滑调、油嘴滑舌。但在不那么正经的叙述里,却把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的道理一并带了出来,带着以往国剧所不具有的强烈的自嘲与反思。在“嬉笑怒骂”的背后,是落实在社会层面的针砭时弊。
故而这部剧随着播出日久,越来越受到普通观众的好评。
甚至,有燕京的影视从业者兴奋道:“《编辑部的故事》成了新燕京文化正式亮相影视圈的标志之作”。
......
“干杯!”
燕京的一家饭馆里,姜玉楼和王硕、马嘟嘟和梁佐几人庆祝着《编辑部的故事》这部剧的大火。
电视剧火了,带给他们的改变是方方面面的。尤其是王硕,他还有个作家身份,找他写剧本的人更多了。
不过,他现在是有公司的人了,于是将客户都介绍到了五星影视创作公司。
(https://www.lewenvuxs.com/4532/4532836/1778375.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u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