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9章
第1309章
在中美蜜月期之前,国内对美利坚的称呼可是美帝国主义,加上抗美援朝的血战,上至官员,下至普通百姓,对老美有能有好感度才怪。
也就是两国蜜月期,结束了几十年的对抗,才让不少普通人对美利坚心存幻想。其实,美利坚一直没有变,变的只是手段而已。
因此,《北京人在纽约》靠着揭露和批判,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利坚好奇心,使得《最文学》一月刊的销量节节攀升。
难得有个对美利坚十分了解的华夏用摆事实讲道理,扒底裤的方式将美利坚的方方面面,细致入微的呈现在了读者眼前,这样的小说谁不好奇?
《北京人在纽约》的口碑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在读者当中发酵,好评不断的同时,也少不了对这部作品的批评。
上市仅仅半个多月,《最文学》编辑部的读者来信便如同潮水般涌来。其中,骂得最凶、最不留情面的,便是国内高校中的某些知识分子和文化界的所谓“受害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便是这个时代的所谓“公知”,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话语权。
这些人不仅来信怒骂,还热衷于向报纸、杂志投稿,将他们的不满和愤怒转化为文字,大肆宣泄。他们的言辞激烈,情绪激昂,仿佛要将所有的不满和愤怒都倾泻而出。
在这个时代,高校的文化人受到的礼遇是空前的。他们享受着社会的尊重和优待,拥有着比一般老百姓更多的发声机会和平台。因此,他们想要在媒体上发声,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地位和待遇,使得他们的言论和行为更加引人注目。他们的每一次发声,都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判断。
他们诅咒着姜玉楼的这部作品,有人甚至打电话进行举报,他们觉得姜玉楼这部作品会使得友邦惊诧,挑起两国争端,心思大大的坏。
在批判姜玉楼的同时,他们也不忘兜售他们的观点,那就是全面学习西方,甚至是西化。
这就有点老调重弹的意思,不过随着中美交流的扩大化,这种论调还真有些市场。
正因如此,有着这些人的存在,报纸和杂志上对《北京人在纽约》和姜玉楼本人批评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尽管《北京人在纽约》以其深刻的内涵、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生动的情节设计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认可,但由于受限于那个时代的传播条件、信息交流的滞涩,以及某些人的包藏祸心,使得对姜玉楼和《北京人在纽约》的批判声音愈演愈烈。
这一次,姜玉楼成了某些人的靶子和目标,恨不得将他的作品都禁掉。
除了八十年代的“公知”派,文化界总体而言对姜玉楼极为包容。
毕竟姜老师去年才拿了个世界性的文学奖项,为国家,为作协挣足了脸面,他们这时候肯定不能骂,相反,还得护着才行。
即便有些体制内的人士对于姜玉楼和《北京人在纽约》这部不满,也不会当众批评他,顶多私下里发发牢骚。
总之,《北京人在纽约》算是彻底火了,无论是销量还是口碑,都被认为是姜玉楼这些年最有深度的优秀作品。
大部分读者喜欢,能从中看清美利坚的真面目,如果移民的时候能想起他的这部作品,三思而后行,姜玉楼便达成了目的。
“曹老哥,我总算没有辜负你的期待啊。”
(https://www.lewenvuxs.com/4532/4532844/1778451.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u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