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渔家四时鲜小说最新章节 > 第16章 敲鱼面

第16章 敲鱼面


渔港只有在渔船回洋时才兴盛,那时船老大有钱,舍得摆阔。谢洋节摆谢船菩萨的酒席,办谢洋戏,百戏杂耍,又兼之过了秋休要备冬,那真是到处热闹吵嚷。

        可此时逢了这波海盗刮来的风,竟叫渔港一下子人头攒动起来,连夜到渔港的小黄鱼不过冰了,一篮一篮往酒楼客栈送去。

        夜里仍不歇,驳船的渔夫忙着将渔船停靠远些,脚夫从这条船上搬了东西下来,转头又去跑另一条船上去,颇费了许多灯笼。

        灯笼铺急忙找人劈竹篾,做灯笼样子,糊纸,捆扎好的毛竹一批批运来。衙门派了水师,去叫粮船再运些粮油米面来,粮价又翻了些。

        江盈知对此浑然不知,夜里睡得好,白日出摊早,陈三明挤进人群里拿碗时同她说起这些,他偏了偏身子,让其他人过去。

        “累得一夜没合眼,”陈三明端着碗绕到旁边站着吃,“净填税单了,那么多外帮船。”

        江盈知把碗捧给王三娘,让她端出去,闻言勾了勾勺子,朝陈三明道:“给你加勺料,你跟我说说,闽省渔船的在哪下榻?”

        “做什么,要买闽货?那倒是运了不少东西来,橘饼、蜜饯、砂糖,”陈三明嚼着鱼丸,想起昨晚点的东西、收的税,仍在感慨。

        江盈知把空的锅换下来,搬了一桶新的上去,对着底下炉眼扇着风时说:“不买,卖些东西给他们。”

        “什么,鱼丸?”

        她说了海蛇两个字,陈三明面露异色,还是同她说了,“在三里栈那。”

        他把碗伸过来,“多给我来些鱼豆腐,今儿瞧了还有旁的,刚吃到嘴里味觉得不对,太滑了些。”

        “敲鱼面,”江盈知甩甩手上一把又宽又薄,沾满了粉的鱼面,投到另一口汤锅里,沸了后立马捞出。

        这面薄得可以,略烫就熟了,再浇上汤头,收人家七文一碗。

        敲鱼面看着简单,鱼肉沾番薯粉,木棍洗到溜光,在案板上敲到从一大块鱼肉,变成薄薄一层皮。

        敲重了要裂,敲轻了太厚,粉不匀,煮出来糊锅不爽滑,全靠收着手劲,她敲了一早上,手臂都震到发麻。

        陈三明一手端碗一手掏钱袋子,“给我装些没煮的面来。”

        “给家里阿婆吃,没了牙,吃这正好。”

        江盈知送他一碗,不说虚话,“拿去吃吧,以后免不得还要从你这套些消息,你不吃,我也不好问。”

        “那我可不算白吃白喝了,”陈三明接过后,想了想又说:“今儿还有批渔船要瞧,到时候我也帮你问问,有没有人收蛇皮的。”

        “那可劳烦你了,明儿再来吃,”江盈知客气句,她办事很活络,有人用就不会为着欠着人情,或是为了脸皮硬要死撑。

        陈三明作为税吏问一嘴,比她拿着东西挨个上门要好使得多。

        她这头忙,没多留人家,站的脚麻动了动,想坐一会儿,立马有人过来说:“上三碗汤,多加些料,冬菜放一些,葱花不要。”

        “再来四碗敲鱼面。”

        江盈知哎了声,声音清脆,旁边给人捞一小碗泥螺的强子说:“还要洗些碗吗?”

        “洗些吧,”江盈知说,“小梅,你吃面还是要鱼汤?”

        忙到现在,晌午吃的那点东西都没了,得烧碗点心吃,不然都撑不到晚上。

        “汤吧,”小梅收完了碗,累的坐在石头上,脖子上挂了一个钱袋子,她忙拉紧袋口。

        王三娘说:“下回谁要再说出摊赚银钱多么好赚,我叫她过来试试。”

        累得她腰疼腿疼,一干两个时辰没歇过。

        不过晚上数钱的时候,江盈知倒是不觉得累了,那七百个铜钱反反复复,翻来覆去地数。

        江盈知数出六十文,“这给阿姑和强子哥。”

        “买鱼肉的,”小梅拿出三十文。

        “黄酒还要再买两壶,”江盈知忍痛数出八十文,不算好的黄酒只要四十一壶,要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上等黄酒,两百文。

        小梅磨磨蹭蹭拿出二十文,“买些小海鲜。”

        剩下的她拿了两百多文,装进罐子里,很快就能还清这笔钱了。

        她同江盈知说:“还清了钱,我想寄点东西到明府去。”

        “寄给你晚娘?”江盈知摸摸那薄薄的褥子,棉花都没了,怪不得竹板床睡起来那么疼。

        小梅点点头,她有点忧虑,“不晓得是不是摊上了事。”

        从这航船到明府,一来一回得七八日,属实不便。

        江盈知宽慰她,又说了会儿,闭上眼便睡了。

        早起小梅熬了粥,熬得特别稠,筷子扎进去都不动。

        她说:“做力气活,要吃干饭。”

        江盈知就着昨晚的鱼冻吃完了,海娃出来剥蛏壳,他也要赚两个铜板,能换一竹筷搅好的麦芽糖。

        吃了午饭大伙到渔港去,一去傻了眼。

        之前支摊子的地方被人占走了。

        有自家种了菜挑来卖的,或是卖鱼干、虾皮的,早前那个大娘已经换了地摆。

        此时哪有落脚的地,支棚子铁定不成了,没那么宽的地。

        王三娘放下炉子,皱着眉在人群里找地方,又说:“我们来得晚了。”

        “要不去前头看看,”小梅踮起脚,语气有些焦急。

        江盈知环顾四周,摊子一个连一个,能挤进去的地方也没有。

        她看人时,人群里也有人在看她,赶紧跑过来。

        “没位置了是不是,上我这来。”

        江盈知闻声看过去,她盯着这张脸想了会儿,才抬高声音说:“海红姐。”

        海红哎了声,面上堆起笑,“难为你还记得我,上我这摆来。”

        “我夜里不走的,总有做力工的要吃东西,我就按你上次教的,蒸了馒头,熬鱼杂粥,卖出不少了。”

        海红边说边领着几人往她占的摊位走,在一间铺子的墙角处,摆了两个炉子,一个高高的笼屉,后面摆了辆推车,把车移出去位置就宽敞许多。

        留出的地方要把两张桌子拼起来,摆成一张长桌,挤挤总能坐下的。

        至于其他炉子杂物,紧紧挨在一起,勉强够用。

        江盈知念着海红的这份好,海红却说:“多亏了你肯教我一二,不然我哪能卖得这样好。”

        王三娘看了眼她熬的粥,卖相不错,便笑说:“得亏她生好心,也亏你念着,不然今儿都没地去。”

        “可不能这么说,”海红忙开口,又拉着王三娘说了一堆话,才知道人是真不容易。

        夜里出摊,白天叫孩子守着,回去眯一会儿再蒸馒头熬粥,下午来卖,连个能帮衬的人手都没有,多靠这粥能赚些银钱。

        日子也能过下去。

        江盈知用火石生炉子,她说:“这样也太累了。”

        想劝人家,给出个主意,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合适的,可夜里赚的钱还要更多些。

        只能多在摊上帮衬一把。

        江盈知送她一竹筒的蟛蜞酱,“热锅炒熟再煮粥,比用鱼骨熬的还香,越熬越香。”

        海红不好意思接,小梅塞给她,“那我们都不好在这摆”,她才擦擦衣服接下。

        正逢有客人来,是昨日来吃过敲鱼面的,他穿了件长衫,额头有汗珠,“兜了一圈,没找着,正想回去,一扫眼倒是瞧见了。”

        他到里面桌子坐下时说:“怎么不挂个幌子,让人一眼就识得。”

        “我出去找膏药的,看他那膏药幌子,找酱园看它门前挂着的酱菜篓子,你挂个东西来,显眼些的,打眼就瞧见了。”

        江盈知正用长竹筷搅着面,一听是这个理,怎么偏自己给忘记了,不过前头她也没钱扯布做招幌。

        自己端了鱼面上去说:“多亏您提点,我下晌得了空就做去。”

        “来,今儿这碗不收您钱,”江盈知被他点醒,又给了人一包烤鱼干。

        近来跳跳鱼实在多,吃不完,她夜里全给剖了,穿了竹签,在海滩上架了柴火烤的,烤到黑漆漆,紧缩回去,鱼油全渗出来。

        虽然卖相不好,可风干过一夜,特别有嚼劲,外头硬里头酥。

        客人接过吃了口,连忙说:“这烤得可真好,我拿回去烧年糕吃。”

        他随口一句得了便宜,又有些不好意思,便同江盈知说让她到里镇土布店扯一块布来,写些字,挂点红穗子,指定晃眼。

        江盈知承了他的情,又寒暄了几句,便卖起东西来,没工夫说话了。

        今儿换了地方卖得慢,陈三明找来的时候,她才刚卖完。

        “真不巧,半点也没了,”江盈知敲敲见底的汤锅。

        陈三明摆摆手,“刚在河泊所吃了顿烧面,还饱着,怎么换了这么个地方?”

        他知晓后,往里张望,手比划着,“那个海蛇皮带了没?昨儿我给你问过了,还真有吃这个的。”

        王三娘连忙上前说:“官爷,带了的。”

        陈三明被她这一句官爷闹了个大红脸,“婶叫我三明就成。”

        “有的都拿出来,叫人家瞧瞧。”

        江盈知把海蛇皮装在案板桌子底下,不然吓着别人,王三娘小心地过去问,“按条的卖,给多少?”

        “人就在那呢,我叫他来吃点鱼汤,你这没了也成,正好坐下来谈谈。”

        “我可走了,还忙着。”

        陈三明扔下这句话,叫了收蛇皮的闽省渔夫来,这人很精壮,倒是没精明相。

        他上手摸了摸,张口说:“十文一张,蛇肉有的话,一条三文。”

        “卖不卖?”

        这已经比单卖蛇胆要高出许多,只王三娘看江盈知,搓了搓手,没开口。

        江盈知应下了,这价算不上很高,可难碰上吃这口的,再讲就没得卖了。

        渔夫便说:“还有就送到三里栈来。”

        总共六十几张蛇皮,加上点蛇肉,换了八百多文。

        忙活了几个晚上,总算有了点银钱入账,王三娘在那摸了摸一兜子钱,好半天没回过神来。

        她摸着自己粗黑的脸,话哽在喉头。

        小梅赶紧说:“伯娘,这多好的事,也好叫我强子哥的腿早些有点指望。”

        王三娘把钱装进桶里,上面再压东西,也带了笑回:“再攒攒,就上里镇大医馆去。”

        治不好也再给瞧瞧。

        强子背过身,默默在那收拾东西,不敢开口。

        “好了,多好的事,”江盈知叠起凳子,开口打断,“等等海红姐过来,把东西先搬到船上去。”

        “等会儿去里镇的铺子,有些东西要置办。”

        王三娘便说:“那你和小梅去,我跟强子弄,眼瞅着要晚了。”

        江盈知也没有推辞,扯下腰巾,把袖子拉下来,揣好钱袋子跟小梅一道往里镇城门口去了。

        两个人攒了点银钱,买起东西来也不敢摆阔,买了油盐酱醋,一袋面粉,一包红薯粉条,一个新的大陶罐,旧的今天早上煮裂了。

        路过糖铺,江盈知要了半包糖块,是白色的麦芽糖,凝固了,很甜也很黏。

        两个人吃了一块在嘴里嚼了又含,从东走到西,最后扯了半块浅蓝布做招幌,字请城门口摆摊的先生写的。

        “要写什么?”先生问。

        江盈知想起自己以前,说攒够了钱要开家自己的海鲜餐馆,就叫四时鲜,到了这里也能用。

        她说:“就写‘四时鲜’吧。”

        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海里的一口鲜。

        她这样跟小梅解释,坐了船回去,用麦芽糖换了海娃捡的一堆贝壳、小海螺,挑了好看的,借了陈大发的钻子,挨个钻孔。

        用苎麻绳挨个穿过,缝在招幌上。

        等出了摊,用竹竿一支,蓝色的旗子在风里飘,底下连排一长串的海螺贝壳叮叮当当地响。

        引了路人回头,识字的便瞧见了上头的几个字,用手指着念出来,“四时鲜。”

        有了显眼的招幌,自这日起,不少人记住了这家叫四时鲜的小摊。


  (https://www.lewenvuxs.com/4867/4867125/11111087.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u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