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村堡
敦煌历史研究所所长、穿越者后盾组织成员、记录和基建类组长陈科感觉自己回到了一千年前。
他位于西安木业影视基地,这里有着一座座木质结构还原古代的佛庙,殿堂,门户,多用于纪录片和电影拍摄,普通电影完全没资格前来取景。
而现在这里大部分木头开始被拆卸,专业古基建团队重新将木头搭建成“印第安攻城堡”“明代洪武年间边镇防御碉堡”
具有西汉时期御边汉镇连环土堡,唐代龟兹古城堡群,还有村堡设计。
历史基建学者团队为技术顾问。
各大高校基建古工程学生小组为工程师。
国内古建筑大师为带领工人,分别建造不同碉堡,用料模拟明代用料结构,建筑风格模拟明朝,建筑人员等一切还原古代。
“穿越者将获得村级堡垒图纸,大型靖边墩堡垒建设表,甚至还有小型乡镇堡垒图纸,小型城基建图纸。”
“这才是根据地该有的防御。”
陈科力图让穿越者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以最完美的姿态进入这乱世。
另一边,青州旧址处,考古人员在整理崇祯元年到崇祯五年当地考生录,出土详情,文字统计,在里面找一个叫虞守正的考生。
——魏昶君面前放着一堆书,大部分全是关于明代童子考详情录感,这是虞家老四收藏的科举书,闲暇时期他经常翻阅,如果在明末造反,他必须熟悉明朝文化政治,努力让自己成为晚明时期著名文人。
第一历史留名,便于后世观察自己。
第二在明朝文人,百姓,包括政坛都拥有一定影响力,之后起兵时更会获得支持。
在明末如果光一味的学习张献忠,李自成流寇之法,断不可行。
但如果光一个劲广积粮练兵也很难,因为明末局势太乱,发展到了一定规模根本藏不住,除非成为明朝某一地方行政大员,趁机起势雷霆迅击,一举定夺山河。
所以他有时间就挑灯夜战,翻来覆去的看古籍原本,在现代时他便熟读现代删减过的春秋书记,夫子大义,现在他看明朝版本的圣人论,策论,古代状元殿试对策图等书并不难,只是需要以封建思想来思考科举策论。
锅里熬着米粥,里面放了一些红糖,魏昶君喝米粥的时感觉飘飘欲仙,好久没喝过甜的了,至于弟弟妹妹喝着小心翼翼喝着,不舍得浪费一点。
红糖太过珍贵,该红糖自南直隶江阴城艰难运到青州,走水道运到淄地,之后马车运到蒙阴,老道士之前道观存储,连他都不舍得喝,天气太冷他拿了一些送给了魏家。
魏昶君将红糖送给了村里一些患病体弱的老人,孩童,自家留下了一点。
洛水老道不理解为什么。
魏昶君没有解释,在明末想要做事如果小家子气那和李自成有什么区别,这些人都是汉人,都是一个血脉,没有亲疏贵贱——这也是现代一直隐晦告诉他的一点。
现代大国强调——「穿越者,希望你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定要帮助善待这些先祖,他们是现代人的祖先,生存艰难困苦,万不可将他们当做历史符号,把他们当做一条活生生的人,让他们在这个时代像个人一样活着」
我会的,我会尽一切力量改变历史惨剧。
这是数次深夜魏昶君对自己说。
如今十一月已过,十二月的青州不光是寒冷了,凌晨时有风声裂窗,窗花被薄薄一层冰覆盖,敲打窗棂能听到薄冰裂开哒哒声。
呼呼呼——打开窗户一股风雪吹来,好似是水浒传的风雪神庙。
魏昶君冻得发抖,他急忙穿上棉袄,披上蓑衣,打开门之后天地雪白一片,屋檐堆满积雪,土地覆盖雪花。
穿着兔皮靴脚不至于寒冷,但没有厚棉裤,腿冻得有些晃悠,魏昶君提着灯去了道观,喊醒道士,之后喊醒麻子莫柱竣,一行十几人开始挨家挨户检查窗户漏风,有些破旧稻草屋被积雪冲垮,有道士背着村民先送入道观临时居住。
很多村民后半夜都没睡着,一些人在被窝抹着眼泪看着魏昶君冻得手通红给村民补窗户,并且铲除房屋积雪。
很多族老喃喃自语:“怕是自洪武年间到现在,也未曾有过如此里长。”
“我们贱民百姓,何曾被如此温暖对待过?”
于是其他百姓也冒着严寒走出,自发铲雪,防止积雪冻结土壤,闷坏土豆种子,还有人帮忙铲雪,天色漆黑,但很多人提着油灯,一盏一盏点亮村子。
洛水老道有些心疼看着米粥,他的红糖被放入米粥,但凡干活的每人一大碗暖身子。
很多村民喝完米粥还舔着碗。
“现在你让这些村民去造反,他们也会去。”洛水老道趁没人的时候,喃喃自语。
“只是未来你要成为君主,何须如此,你只需有军队和良田,有制度和威严便可。”洛水老道疑惑。
魏昶君没有解释,四百年前古人自然不知道现代人接受过什么教育,尤其是魏昶君还是谠员,青年团员,优秀支教教授,真正接受过现代系统化学术学习。
天光大亮时村子外积雪三指深,伴随凛冽寒风,但村子内但凡种植土豆地都无积雪,屋顶积雪被铲除,整个村子在南洛山川雪白大地像是墨水滴落,也像是劈向恶劣寒灾的一把火棍。
“小冰河世纪名不虚传,这还只是开始,真难以想象崇祯十三年的雪灾,冻伤无算,地皆白骨。”魏昶君将雪灾详情写给现代,让现代用于文学记录。
之后洛水老道敲锣打鼓开始召集村民道观前集合,零零散散,从老到弱,各氏族群纷纷前来,大部分畏畏缩缩进入道观才停止发抖。
道观点着三盆火炉,让人暖和了许多。
魏昶君看着众人只感到心酸,大部分人穿着单薄粗袍,基本上每个人都有冻疮,手脚,脸,耳朵,脖子。
“先发棉衣,每户人家一件棉衣,谁外出谁穿。”
魏昶君开口,母亲程氏开始发棉衣,领棉衣的人家抹着泪,反复揉搓棉衣不敢相信。
村民五十七户总共领取五十七件棉衣。
其中莫柱竣,十名道士,程氏和制作棉衣的老妪,民卫青壮年各奖赏一件棉衣。
耋耄之年老者,弱弱待抚的一岁—四岁孩童各领取一件棉衣。
总共120件棉衣全部发放完毕,虞家棉花,蒙阴县城购置的棉花和杂棉全部消耗殆尽。
现在道观内,不少人穿着棉衣,来回打量,参加民卫的自豪无比,拍着棉衣只感觉暖洋洋的。
莫柱竣忽然带头磕头,他第一次心甘情愿的磕头,感恩一个人,甚至愿意为里长赴死:“里长之恩,没齿难忘!”
其他人纷纷磕头,异口同声,一百多人声若铿锵群鸣,冲散了房顶积雪:“里长之恩,没齿难忘!”
.........
(https://www.lewenvuxs.com/4894/4894128/11111086.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u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