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四章暴力玩具
我不杀伯人,伯人却因我而死,这句话是东晋晋元帝时期王导的名言。
《世说新语》载,公元322年,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这时周靑进宫,王导希望周靑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靑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
结果周靑就当没听见,昂首走进宫去。等他从宫里出来,已经喝得晕乎乎的,王导和他招呼,他还是不理不睬,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贼子,取个斗大金印……”
后来王敦总揽朝政,要收拾周靑遂询问王导:“周靑也算是个人才,是不是给个官当当?”
连问了几次,王导因想起周靑曾在宫门口不帮自己的事就一直都沉默不语。王敦见他这样就眼中凶光一闪:“如果不配为官,那么应该杀掉!”
王导还是沉默。于是,周靑被王敦杀害。
后来,王导有一次在整理中书省的文件时,才发现周靑极力维护自己为自己辩白的奏章。又听说了那天自己跪在宫门时,周靑一进宫就激烈地维护王家全家,只不过没有在自己面前表示出来而已。联想到自己却在能救活他的时候没有伸手相救,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他回家后对儿子们说:“我虽不杀伯仁,但是伯仁却因我而死。幽明之中,负此良友呀!”
这就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个典故的来历。
当初,杨凡在看到我不杀伯人,伯人却因我而死这个典故的时候,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念头不是导致周伯人死亡的王导有什么不对,而是觉得是周伯人实在愚蠢。
你丫的做了好事,不但不让对方知道,还偏偏要装逼,弄得跟压根看不上人家似的,你不倒霉谁倒霉?
这个典故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莫装逼,装逼招雷霹,古人诚不欺我啊!
所以,杨凡在救了冰凤之后,并不是就准备一直当无名英雄,尽管现在还不合适暴露自己,但有机会让冰凤知道自己救了她还是有必要的。
人情就是用来还的,杨凡欠了冰凤那么多人情,如果一直不还,不说人家冰凤对他有什么看法,连他自己都会觉得过意不去。
还人情,最好还是让人家知道,不然就不是还人情,而是默默无闻地做好事了。
杨凡喜欢做好事吗?如果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杨凡还是会做一些好事的,毕竟他的毛病就是管闲事,所谓管闲事,其实大部分都是在做好事。
不过,杨凡可不是大公无私的圣人,做了好事不留名是雷锋叔叔的专利,普通人在做了好事之后还是需要认可和肯定滴。
“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怎样才是做好事的道理。
孔子的学生中有个叫子贡的,是商界成功人士,一次他到国外商务旅行,顺便响应国家号召,赎了一个同胞回来,事后却拒绝了国家支付的赎金。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送一头牛谢他,他老实不客气地收下了。
子贡赎人而不肯要按照法律应得的奖金,孔子说:“唉,从此不会再有人替鲁国人赎身了!”
子路救人后欣然接受了别人送给他的牛,孔子知道后很高兴,说:“从此这样救人的事情会更多了!”
这就是传播正能量的作用,自己一个人做好事,即便做上一辈子又能做多少?只有通过自己的善举,影响更多的人去做好事,那才是大善!
把武装头目扔进地窖,杨凡就离开了房子,重新回到了附近的一棵大树上,一边留一外界的情况,一边迫不及待地开始在玉佩空间里摆弄起了刚刚得到的枪支。
学着电视里的样子,杨凡把好好的一把手枪拆成了一堆零件,然后又按照记忆把它们重新复原,反复鼓捣了几次,手枪的结构已经完完全全印刻在了杨凡的脑海之中,以他的身体素质和神经反应速度,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老兵都没有他装卸这种型号的手枪的速度快。
当然,现在的杨凡并不知道他拿的这把手枪是什么型号,只知道枪的握把有一颗大五角星,整个枪身给人一种傻大黑粗的赶脚。
如果杨凡是个军迷的话,他一眼就能认出这是一把华夏制造的54手枪。
54式7.62毫米手枪,是华夏仿制前苏联TT1930/1933式手枪的产品,于1954年定型,至今部分部队仍有装备,是华夏生产和装备量最大的手枪。
54式采用7.62mm大威力军用手枪弹,穿透力惊人,轻型的防弹衣掩体都不能阻挡其穿透,在越战时华夏大量援助北越,因此有大量流通到东南亚军火市场。
琢磨完手枪,杨凡又开始鼓捣冲锋枪,同样,他仍然不知道这是一支什么型号的冲锋枪,只是反复鼓捣了几次,就基本掌握了用法,还对着空间周围的雾墙来了一个点射,感觉棒极了,就是子弹太少,不敢猛撸,一点儿都不过瘾!
早知道这样,还不如把那些逃跑的家伙全都抢一遍呢!
作为一个华夏顺民,杨凡哪玩过枪啊,尤其是像他这种连学都快上不起的穷光蛋,别说去靶场玩真枪了,连正儿八经的玩具枪都没玩过,顶多用胶泥刻一把手枪玩玩。
(https://www.lewenvuxs.com/4925/4925492/14033186.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vu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vuxs.com